建设工程中心的目的和意义
发布时间:2019-06-01   浏览次数:1534

建设工程中心的目的和意义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了减轻污染对环境和公众健康的危害,企业界采取了各种污染治理措施,对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后再向环境排放。这种“末端治理”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环境效果,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一是治理代价高,影响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致使企业界缺乏治理污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治理技术难度大,并存在污染转移的风险;三是无助于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四是政府行政监督管理的成本过高。

西方工业国家为了促使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取得双赢的效果,曾作了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废物最小量化、源头削减、无废和少废工艺、污染预防等新的生产和污染防治战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总结上述经验的基础上,于1989年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战略及推广计划,一经推广,就得到许多国家政府和企业界的响应,并开始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社会”。

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棘手的难题。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不仅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发展,也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发展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对工业污染仍然采取“末端治理”这一被动的管理模式,存在着一系列严重问题。控制和处理工业污染物需要投入大量人员、技术和资金,给政府和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资源和能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一些可以回收利用的原材料被处理或排放,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由于末端控制投入高、费时费力,与提高经济效益没有明显关系,企业普遍缺乏治理污染的积极性,企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不能协调一致。

因此,末端污染治理治标而不治本。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以大量消耗资源、粗放的传统生产方式,转变以末端治理为主的环境管理模式,否则发展将无法继续。

这就使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经济活动,遵循自然规律,选择新的健康的发展方式,而清洁生产正是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1、推行清洁生产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举措

清洁生产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它借助于各种相关理论和技术,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采取“预防”措施,通过将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经营管理及产品等方面与物流、能量、信息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并优化运行方式,从而实现最小的环境影响、最少的资源、能源使用,最佳的管理模式以及最优化的经济增长水平。更重要的是,环境作为经济的载体,良好的环境可更好地支撑经济的发展,并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所必须的资源和能源,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开展清洁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1992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该议程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行动计划,并将清洁生产看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号召工业提高能效,开发更清洁的技术,更新、替代对环境有害的产品和原材料,实现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有效管理。清洁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意义的行动,是工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开展清洁生产是控制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

清洁生产彻底改变了过去被动的、滞后的污染控制手段,强调在污染产生之前就予以削减,即在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并在服务中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这一主动行动,经近几年国内外的许多实践证明,具有效率高、可带来经济效益、容易为企业接受等特点,因而实行清洁生产将是控制环境污染的一项有效手段。

开展清洁生产可大大减轻末端治理的负担

末端治理作为目前国内外控制污染最重要的手段,为保护环境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工业化发展速度的加快,末端治理这一污染控制模式的种种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首先,末端治理设施投资大、运行费用高,造成企业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第二,末端治理存在污染物转移等问题,不能彻底解决环境污染;第三,末端治理未涉及资源的有效利用,不能制止自然资源的浪费。据美国环保局统计,1990年美国用于三废处理的费用高达1200亿美元,占GDP2.8%,成为国家的一个严重负担。我国近几年用于三废处理的费用一直仅占GDP0.6%~0.7%左右,但已使大部分城市和企业不堪重负。

清洁生产从根本上扬弃了末端治理的弊端,它通过生产全过程控制,减少甚至消除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末端治理设施的建设投资,也减少了其日常运转费用,大大减轻了工业企业的负担。

开展清洁生产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最佳途径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企业的根本要求和最终归宿。开展清洁生产的本质在于实行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它将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清洁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它提倡通过工艺改造、设备更新、废弃物回收利用等途径,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另一方面它强调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包括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操作工人在内的所有员工在经济观念、环境意识、参与管理意识、技术水平、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同时,清洁生产还可有效改善操作工人的劳动环境和操作条件,减轻生产过程对员工健康的影响,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促使公众对其产品的支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开展清洁生产是创建生态省、生态市和服务海西经济建设的需要

2002年,时任省长习近平同志在主政福建时,提出福建的发展目标是建设“生态省”,并主持编制了《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省委书记孙春兰高度重度生态环境建议,提出“要以贯彻落实习近平副主席重要批示精神为动力,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

201211月,三明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和环保模范城工作动员会,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按照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要求,到2014年底,力争把三明市建设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根据《三明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方案》(明政办〔2012106号),三明市必须开展重点企业(双超双有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完成全市域内五个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行业、七个产能过剩行业和《重点企业清洁生产行业分类管理名录》所列其他重点行业的全部重点企业,分别两年、三年和五年一轮清洁生产审核。预计三明市近一两年内,将有200300家企业必须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清洁生产是企业发展门槛要求,清洁生产审核将是“朝阳产业”。

目前,清洁生产审核已经成为企业通过行业准入条件、上市融资、首次公开募股IPO、环评审批、资金项目审批的门槛要求。而依照每两年、三年和五年就要开展一轮清洁生产审核的要求,清洁生产审核的环保咨询业长期而言将是“朝阳产业”。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明市及周边地区地处偏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各种专业人才普遍缺乏,在产业结构的布局中不少是属于传统型、资源型和高能耗型,新技术产业方面明显落后于沿海地区。而且在十二·五及后续建设期间,三明市将深入实施《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发展规划》;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的建设将加快产业集聚,加快实施汽车和机械装备、冶金及金属深加工、林产加工、纺织产业等四大产业的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将依赖大量的清洁生产技术来实现,需要大量的技术创新人才来支撑。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的建设将大力推动三明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

目前,我校建立清洁生产技术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将积极与福建省清洁生产中心(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三明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公司、三明市钢岩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宝钢德盛不锈钢有限公司等相关单位合作,利用清洁生产技术提升工业生产过程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实现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