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里,关于太空的一切都浪漫极了。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朗朗上口的文字蕴含着古人对天文的初步理解。极乐天庭,白云渺渺,神仙们在这里出入宴饮;广寒宫里,仙气缭绕,嫦娥与玉兔的身影若隐若现。直到当代,多少“星球”“星际”“轨道”“航道”“航行”出现在一首首歌曲里。那是人类的宿命。人类希望在无垠的宇宙找到歇息之地,创造惊喜。我想象着,在充满诗意与幻想的世界里找自由,寻希望,探未来。就连看似枯燥的物理都被赋予诗意,跟随“一颗原子”,开启“时空之旅”:你身体里的每一粒原子,都来自一颗爆炸了的恒星。每每闭眼,无限遐思萌发。
一声“北京明白”瞬间将我拉回现实。幻景虽美好,却无法构筑我对太空的想象。故事虚无缥缈,难以捕捉。中国航天事业的脚踏实地,才真正打开了我们的太空视野。
站在新时代的风口,回溯中国百年,我深知国防航空工业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意味着什么。“两弹一星”的奇迹来之不易,是离别与守候、血与泪的挣扎斗争;是健康与病痛、生与死的艰难抉择;是在个人未来与国家未来面前,抛却了个人名利,毅然选择了献身祖国;是“10多万科研人员和参试部队从此隐姓埋名,奋战在祖国大西北的茫茫戈壁”的艰苦岁月。
“两弹一星”精神不正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吗?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创造出奇迹,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好消息接连传来……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开启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数十年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终于踏上征程。2003年,“神舟五号”安全着陆,首次载人飞行圆满成功。2022年,三个宇航员在中国自主建设的空间站过年,吃年夜饭,他们在太空中的行程,长达六个月!到如今,中国俨然以太空大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北京明白”,不仅仅北京明白了,全国人民都深深理解,世界的目光凝聚于中国的实力,这是几代人的努力啊!你是否还清晰地记得,中秋前夕,航天员汤洪波在空间站摄下的月亮,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正式公开?中秋佳节的追月不再只是苏东坡仰望夜空“明月几时有”的追问;中国首位执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王亚平,为女儿“摘一颗星”,星空,也不再是李白“手可摘星辰”的翩然想象。
“北京明白”,人民明白。我们见证了所有航天人的心血付出,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的崛起,我们也一直见证中国人的航天梦、参与我们的强国梦。
(学习强国 2022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