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易逝,时光犹存,数十载的时间流转,幼年时的记忆也在这时代的洪流中被冲散,而在飘散如云的记忆中,仿佛什么都改变了,但在这改变中却又有着什么保留了下来。
前一段时间,我看奶奶那绿叶已经泛白的布包,边角早已毛躁不堪,还有点点洗不净的斑纹,我撒着娇要给奶奶换一个,不就几块钱的事吗?可奶奶不愿意,她说,那是她几十年的记忆,是她生活的伴侣,我这才注意起那个包。
刚上学时,奶奶家里很穷,她背的是太爷爷淘汰下的一个公文包,黑色的漆皮斑驳不堪,像个暮年的老头儿,懂事的奶奶依旧是背了小半年,没和家里开口要过一个新包,可细心的太奶奶却注意到了她的小女儿心思,悄悄为她准备了一份来之不易的惊喜。于是,奶奶在八岁时收到了她人生中第一份正经的生日礼物。
那是一个扎染的斜挎布包,绿叶为底,粉花点缀在其中,那是她的奶奶——一个老手艺人做的,布包用的是崭新鲜艳的布料,在那个连吃饭都困难的时期,奶奶更加明白这个包的珍贵和心血。包里装着油墨飘香的课本和淡淡铅味的笔,她总是背着它骄傲地走进学堂,小心又珍惜地把布包放进抽屉再开始上课,回家后第一时间放好到柜子里,不让它沾染上一丝灰尘。这时的布袋散发着浓厚的书香味,奶奶的书只读到了小学,好闻的油墨味定格在了五年后。
辍学后,奶奶便开始帮着家里分担着农务,小小的女娃赶牛吃草,赤足踏在田间的泥泞里,有时布袋里装着几只放牛时采的小野花,有时是几根小小的狗尾巴草,准备拿回家逗一逗弟弟妹妹。到了秋收季节,奶奶就带着布袋,去到收割完稻谷光秃秃的田里,细细地挑拣着遗漏的麦穗和小小的地瓜,几天的挑拣,可以装满大半个布袋呢。那时的布袋盛满大自然的青草味和淡淡的泥土味。
结婚后,奶奶依旧带着这个包,和以前不同的是,她总是在天刚亮的时候带着这个包下地劳作,里面装的不再是书本和铅笔,换成了朴素的食盒和水杯,里面是她和爷爷两个人的午餐,食盒中的油渍不时溢到布袋上,布袋上呈现出一块块泛黄的颜色,奶奶总有些心疼地看着布袋,用皂荚一遍遍用力地刷洗着,绿叶和粉花在长时间的刷洗下,褪去原本鲜艳的颜色,剩下深一块浅一块的色块,凑近闻还能闻到淡淡的油味,那味道中似乎能闻到番薯,玉米膜的香甜。
再后来,生活条件稍微改善了,奶奶不需要早出晚归下田干活儿,但劳作已然成为一种习惯,在家附近的河边,开辟了一块小小的菜地,种些当季时令蔬菜,再将地里的收获带到市场售卖,于是,她那大布袋变成了装钱的地方,从一角一块到五块十块,随着装过的钱越来越多,布袋散发出一种被汗水浸过的纸味和铁锈味,那些是对她辛苦劳作的肯定。
当电子支付渐渐普及时,奶奶也赶上了时髦,卖菜开始用上了电子收款,布袋也结束了它装钱的使命,开始了新的任务,奶奶总是斜挎着它走进菜市场。因我格外贪吃海鲜的缘故,奶奶的包里总是装着牡蛎,蛤蜊等各式各样的海鲜,装着海鲜的塑料袋总会渗点水到布袋上,布袋底部总是湿哒哒的,小辈们见了总要说上几句,劝她换上一个菜篮,奶奶却固执摆摆手。不论我们如何劝说,她都毫不嫌弃,依旧每天乐呵呵地挎着去市场填满它,大多数时候还会有着一点翠绿的青菜头露在布袋外头。时间久了,布袋上也染上了一股淡淡的海盐味,外加一点点的海腥味,这是老一辈节约的习惯,也是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印证。
奶奶的布包,陪伴着走过了她的一生,也陪伴着全家人走过生命中已度过的所有岁月,在漫长的时光中,它不再崭新美丽,它的气味变了又变,但是不变的是奶奶对于这个家的爱和珍视,是一代代家族传承中长辈们的美好期盼。(作者: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1级 倪艺芳;指导老师:林琳)
(学习强国 2022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