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三明学院“追寻领袖足迹,感悟思想伟力”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安排部署,推动非遗文化与青年“双向奔赴”,7月19日至7月21日,在三明学院传播媒介系教授吴孟轩带队下,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明城非物质传承人物访实践队前往列西、大田等地开展了一系列“拾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乐道拾遗,绵延传承葆初心
为了做好非遗实践采访的准备工作,为高效采访打下良好基础,7月初旬,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明城非物质传承人物访实践队前往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进行参观了解。
一位位木雕人物栩栩如生,一件件客家服饰独特别致,一个个民俗故事娓娓道来,一段段孝悌故事原景重现……在场实践队成员无不为这些非遗瑰宝动容。博览苑共分为客家服饰、民间工艺、民间民俗、郭居敬二十四孝、传承人工作室等五大展区,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队认真驻足观看,聆听讲解,察看相关资料介绍,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展示、场景还原、视听播放,学子们全方位感受到了三明的多彩非遗。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三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传统展示与现代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多元表现方式很吸引人,博览馆是我们了解传统非遗文化的重要窗口,我们青年学子要了解把握非遗所具有的深刻意义,秉持保护非遗的那颗初心,坚定不移推动非遗文化繁荣发展”,实践队负责人郑碧芬在参观学习后有感而发道。
薪火相传,杏林春满万世芳
7月19日上午,明城非物质传承人物访实践队的第一站来到了三明客家巫氏医药博物馆“太昊传真”,实践队采访到了客家巫氏医药第三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巫祯来,充分领略到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传统客家巫氏医药的非遗魅力。
“《巫氏本草》主张不分医科、不分汉畲、不轻民间草药”,巫医师认为,“中医是治生病的人,西医是治人生的病。”他围绕中医西医区别、治病治本、医药传承等问题与吴孟轩教授进行了深刻讨论,并就《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张仲景六经学说与巫氏医药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详细阐释,实践队成员认真聆听,现场学习气氛浓厚。
参观草药展馆、聆听巫氏医药起源、重温中药历史……在巫医师的带领下,实践队成员认真地欣赏和阅读了巫氏医药博物馆中陈列的历史文物和文献资料,看、摸、闻,近距离地接触中草药使实践队成员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巫氏草药的神奇之处,更真切感受到巫氏医药独特的医药特征和博大精深。“此次实践让我们感受到巫氏医药博物馆的百年药草香,也体会到巫氏后人传承延续的良苦用心,正是因为有像这样的非遗传承人,中医国粹的厚重底蕴才会更有底气地走向世界”,实践队成员杜墁芬感慨地说。
弦歌不辍,明珠桃源卫家国
7月20日上午,明城非物质传承人物访实践队前往大田县桃源镇千年古村东坂畲寨,开启第二站“拾遗”旅途,探往三明的“桃花源记”。
“这里有客家话、闽南语、青水话和大田话,每个人在这里都能听到自己亲切的声音”,东坂村是大田县唯一的畲族少数民族村,位于桃源镇北部,这里集古村、古厝、古堡、古庙、古树为一体,特殊的杆栏式木结构建筑群既有独立实用的单体美感,也有整体连绵的视觉魅力。“它既是令人心向往之的人文胜景,也是三明文脉的亮眼标签,村里的建筑就像是从历史深处长出来似的”,参观完后,实践队成员王成瑜激动地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座独具特色又暗藏玄机的陡坡堡——安良堡。听说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曾进驻堡内。今天很荣幸能亲眼看到这座久闻大名的‘东南布达拉宫’。”
文化共时代一色,安良堡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保家卫国,坚定发挥着抵御性营垒住居的作用,也是因此才描绘出了桃源镇民风朴朗、田园如画的“世外桃源”山水画。在这里,青年学子感受到了先辈们的建筑智慧和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纷纷表示愿意在研学过程中感受红色记忆,弘扬“安良除暴”的家国情怀。
生生不息,银鎏金雕守技艺
7月21号上午,明城非物质传承人物访实践队前往林祥康银器工作室,与宫廷金银器制作工艺传承人林祥康父子进行采访交流。“拾遗”第三站走进传统宫廷御制技艺背后的“十年功”。
一吹一雕,一焊一接,随着那双巧手上下转换工具,一个个精巧细密的银器图案惊艳迭出,这便是福建省三明市传统技艺,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宫廷金银器制作工艺。
走进金银器陈列馆,实践队成员兴趣满满地观赏着各个展区,《“金瓯永固”杯》、《盛世腾龙》、《唐韵酒壶》等等作品让大家赞叹不已。在金银器制作工艺上,林祥康父子总是保持执着专注,他们年复一年地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准和“千万锤成一器”的精神传承着工艺繁复、技术精细的非遗手艺。“择一事终一生,林祥康父子的传承故事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工匠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金银器制作工艺真正体现了历史文化与艺术美学的结合,这也鼓舞激励我们青年多多关注非遗文化,用青年力量传递好三明的精彩非遗故事,助力非遗船帆启航。”实践队成员张佳热血地说。
“对于宫廷金银器制作工艺传承发展,‘谁来继承、受众群体在哪’是绕不开的话题”林祥康先生说道“现阶段的金银器制作正在面临受众群体流失和非遗手艺失传的问题,希望广大青年学子也可以多多关注宫廷金银器,常创常新,让非遗文化跟着“潮”起来,让先人的智慧结晶可以发扬光大”
借非遗东风,扬文化之帆。暑期社会实践暂时告一段落了,但是明城非物质传承人物访实践队不会止步于此,未来,实践队将会汇聚越来越多的青春力量,用青年声音传播好闽山闽水的非遗故事,在铸就文化新辉煌的事业中绽放绚丽的青春之花!
(文化传播学院苏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