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弘扬,青年是责无旁贷的“主体责任人”。刚刚过去的寒假,三明学院11000余名学子以“团队集中+个人分散”的方式参与到“追寻领袖足迹 体悟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中,108名教师参与指导,带领学生们聚焦“追寻领袖春节足迹”“传承非遗民俗文化”“探究春节文化内涵”等五个主题,从学术调研、文化宣传、文旅融合、场景创新、专业赋能、志愿服务等多个角度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躬行求实,研学考察体悟文化之魂
明院学子分头走进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和老街巷弄,在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学习体验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深厚人文底蕴和巨大现世价值,进一步把社会观察、知识积累、实践思考等成果落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建设性意见和实效性举措。

“红色建筑”团队前往三坊七巷、福州历史文化纪念馆和梁厝历史文化街,探寻福州文化之根,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时对历史文化保护的理念与行动,深入探索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和谐共生的内在密钥。“探寻海丝文化”实践队走进泉州侨批馆、海外交通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访谈网络大V、相关责任单位工作人员等,领略海丝文化的深厚底蕴,探索其文旅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文化自信,青年有声。学生们走访福建、广西、辽宁等地的红色教育基地、文化场馆,拍摄“场馆里的思政课”宣讲视频96份、制作微课件125份。86支团队开展相关宣讲58场,撰写调研报告124篇、学术论文73篇、文学作品59篇。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持续不断地转化为学生们接受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助力他们在欣赏体悟文化之美中,进一步涵养文化情怀、增强文化认同。
精研技艺,专业深耕滋养文化之根
文化传薪,青年有为。明院学子深入基层一线,结合相关专业知识技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广蓄力蓄能。

景观营造学社项目驱动创新班团队携手两岸青年,运用无人机、AI等现代技术,将传统元素与自身感悟巧妙融合,创作出一系列充满国风特色作品,展现福文化和客家文化魅力。“访畲探源振兴”实践队奔赴宁化县治平畲族乡,体验省级非遗技艺玉扣纸的制作工艺,通过调研访谈了解畲族村的发展瓶颈与困难,将畲族元素融入文创设计,并开展电商直播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地方振兴发展。
师生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作包含数字化模型、建筑积木、落地景观等在内的76份创意成果,书写159份主题书法作品,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青春的动能和活力。
学校以文化采风、文艺创作等具备创新创意的形式发起两项主题竞赛,鼓励学生依托实地调研、走访参观等实践经历,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媒介,创作发布视频动画、图片文字、漫画海报、鞋服设计、文创产品设计等作品。来自全校12个学院的同学们累计提交377份创意作品,涵盖摄影、创意设计、视频、文学作品、绘画等丰富类别。
践行使命,志愿服务弘扬文化之风
学校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发展需求,广泛开展文化宣讲宣传、传统技艺传承、地方文旅发展等服务。

道路智能巡检实践队师生前往三明机场,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术储备开展跑道病害智能检测,收集3654张病害图片,用志愿服务为群众出行贴上“平安福”。“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学员们以“返家乡”“扬帆计划”等形式参与地方文化场馆、图书馆、博物馆服务,助力春节期间城市大型文化展演和精神文明建设。
在学校持续深耕的“青春萤火学堂”教育关爱帮扶实践中,72人次志愿者在寒假期间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足课程设计,为327人次少年儿童带去文化润养。文化传播学院学子结合考察调研内容,将板凳龙非遗文化带入大田一中课堂;教育与音乐学院学子以绘画、粘土等创意形式开设趣味文化课;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子借助趣味故事和动画讲述春节习俗,邀请台籍师生分享家乡春节习俗,推动两岸春节文化交流。
在三明学院团委微博平台,学生们围绕“追寻领袖足迹 体悟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发起的话题阅读量达到56.9万,讨论次数逾3000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保护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文化,因传承而熠熠生辉,因发展而生生不息。未来,三明学院将持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结合点,打造更多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文化实践项目,引导全校青年学子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校团委/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