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5个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政策举措,旨在加快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是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支持革命老区在新发展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让革命老区人民逐步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提出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支持福建省三明市推动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2022年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授牌三明市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三明市乡村振兴进入了深入探索的新时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三明市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三明市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优势,举办首届海峡两岸(三明)乡村融合发展论坛,希望借助台湾农业农村发展、台湾文化创意领域在乡村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带动三明市全面乡村振兴。创新推行“156”乡村建设工作机制,2022年全国乡村建设现场会在三明召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成为三明市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坚强后盾。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理论探索。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牢记重要嘱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明市培育了沙县小吃、现代种业、乡村旅游等富民增收产业,形成了乡村产业高质量、乡村面貌高颜值、乡村治理高效能的发展格局。常口村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奔小康的路子,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沙县小吃非物质文化产业成为俞邦村乡村振兴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
一般性与特殊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为,矛盾具有一般性与特殊性,发展三明乡村振兴必须深刻把握三明市乡村振兴战略所呈现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一般性是根据当前乡村建设的普遍问题分类乡村建设,包含村庄规划、人居环境整治、微景观营造、美丽庭院、遗产保护活化再利用等;乡村产业振兴包含蜜桔采摘节、茶产业、食用菌产业等;农文旅融合发展包含乡村研学(融合乡村建设与产业振兴),有效促进三明市城乡融合发展。特殊性是根据三明的区位与政策优势,引入台湾优秀社区营造团队,形成闽台乡建乡创团队,打造一批样板村、样板集镇、样板县,搭建闽台合作交流中心,建设第一家园台青乡建乡创联盟等,逐步形成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推进两岸统一。
理论及实践探索。
为了更有效借鉴台湾社区营造经验,促进两岸乡村融合发展向深度拓展,三明市引进多支台湾团队,在泰宁耕读李家形成闽台乡建乡创样板村,在永安贡川古镇形成样板集镇,在三元区形成样板县,为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三明试验区建设展现前所未有的时代价值。
在产业振兴方面,形成大田东方美人茶品牌,在清流赖坊镇形成樱花为主体的台湾创业园,小蕉村已经成为海峡两岸乡创融合发展示范村,沙县小吃文化城形成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以及具有台湾元索的台湾士林夜市·沙县美食街等特色美食商圈,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元索。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策略。
注重异质化发展。
三明市11个县市区乡村资源禀赋、区位、政策等不尽相同,呈现满天星斗式振兴的态势,除泰宁的耕读李家、尤溪的桂峰村、沙县的俞邦村、将乐的常口村等知名的乡村振兴点,其他大部分的乡村呈现同质化、乡土文化缺失、乡土景观风貌丧失等状态,需要挖掘当地文化,通过乡村微更新、微改造、微循环、针灸式的方式营造微景观,通过工料法形成具有“景面文心”的乡土景观风貌,以此彰显乡村的特质。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
与艺术乡建相比,民间信俗等非遗活动激活乡村振兴是灵魂深处的觉醒,更是中华传统乡村文化复兴的基石。用自己村落原有的信俗非遗等激活乡村固有的非物质文化,与艺术乡建共同发力。艺术乡建是视觉盛宴,信俗非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灵魂。三明市乡村保留客家、理学等中华重要非遗文化,如忠山十八寨急脚尊王立春祈福、宁化延祥村立春花灯等。重塑非遗活动,通过非遗活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挖掘村落原有的非遗信俗活动让村溚振兴有体有魄。
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
三明市乡村多为山地型乡村,相对封闭,自然山水景观风貌良好,资源禀赋突出,城乡资源互补。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既要借鉴台湾经验,又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结合乡村建设、乡村产业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文旅研学活动,形成乡村旅游景观产业带,实现农文旅融合深度联动发展,形成产业景观化、景观产业化的三明乡村振兴理论,实现三明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让三明乡村焕发出和美宜居的生机活力,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KYLeGPkXU3uw-HPNBafNH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