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溪水,缓缓流……”
伴着《永安之夜》的歌声,夏风吹过燕江畔,吉山村外的稻田泛起层层绿浪。
7月3日,三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30多名师生到永安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们走进上吉山村、吉山村,参观邹韬奋、羊枣事迹主题展及萃园(抗战时期省卫生处、省卫生防疫大队所在地)等抗战遗址。在讲解员生动讲述的抗战故事、播放的抗战歌曲中,大家深切感受那段烽火岁月,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洗礼。
八十余载光阴流转。作为抗战时期的福建战时省会——永安,留下了丰厚的抗战文化资源。抗战遗址就是镌刻在这方山水间的“抗战史诗”。
随着吉水洋美食广场、来不来民宿、漫步生活乡野美学馆等新业态项目相继扎根吉山片区,这块曾激荡着抗战豪情的土地,因资源的“活化”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五线谱上的烽火记忆
“……一笑回头问吉山,山中流水几时还?萧萧落叶袖生寒……”步入国立福建音专旧址广场,白色围墙上跃动的五线谱音符,瞬间唤起人们对一段烽火岁月的记忆。
推开校史馆厚重的木门,时光仿佛凝固。泛黄的照片、沉默的旧物、低回的讲述令人沉浸其中,那烽火硝烟中的激昂旋律,在耳畔久久萦绕。
“看,这张是蔡继琨校长与3位外籍教师的合影。”永安市博物馆馆长罗旌灌用手指轻点照片左侧,向参观者介绍道,这位是保加利亚的尼哥罗夫先生,《永安之夜》的作曲者。当年蔡校长在上海慧眼识珠,硬是把这位乐器店老板请到了永安任教。尼哥罗夫创作此曲的那个夜晚,琴声正与远处日机轰炸后的警报声奇异交织。
抗战烽火中,永安的文教事业弦歌不辍。省立永安中学、国立福建音专(1940年创办于上吉山)、省立师范学校等学府汇聚于吉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其中,国立福建音专的影响尤为深远。
音专师生以音符为刃,抗日救亡。他们创作了《永安之夜》《抗战的旗影再飘》等脍炙人口的歌曲,传唱四方;寒暑假跋山涉水,足迹遍及赣粤浙,举办百余场音乐会,既为传播艺术,更为抗战呐喊与募捐。
“永安堪称那时的烽火教育和音乐戏曲之城。”永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郑毅感慨道,“国立福建音专是民国时期全国三所最高音乐学府之一,其声名早已跨越省界国界。”
退休音乐教师乐开丰接过话头:“《永安之夜》从吉山传唱开来,和那时永安的众多文艺作品一起,被称作‘保留下一个民族在苦斗中的血肉与呐喊’。”然而,这首名曲曾沉寂多年,令他惋惜。
2013年,乐开丰从恩师片冰心——当年的音专学生那里获得这首曲子的线索,开始寻访音专校友,整理出大量乐谱、图片、文字。
“怎么让年轻人记住那段历史?音专师生留下那么多抗战歌曲,我总想找到合适的方式传唱下去。”乐开丰如是说。
最终,《永安之夜》由乐开丰的学生在厦门鼓浪屿音乐厅重新唱响。
如今,战火硝烟早已散尽,但那段岁月凝结成不朽的旋律一次次响起时,那份深植血脉的家国情怀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在新时代的回响中生生不息。
老厝新生的“激活密码”
行走在吉山的村道,随处可见具有浓厚历史色彩的古堡和古厝,有清代书院萃园、气势恢宏的材排厝、酷似棋盘的棋盘厝、古色古香的大夫第、精巧别致的团和厝等,造型各异,错落有致。村口一座清代建筑——定和宅的墙上,“抗战到底”4个毛笔大字十分醒目。
1938年4月29日,省政府内迁永安,历时7年半。大量省直机关、大中专学校、文化团体聚集永安,其中近40个机构落户上吉山、吉山,留下了一座抗战文化“富矿”。
矗立在乡野间的老厝,如同沉默的历史见证者。那段烽火岁月铸就的抗战精神,深藏于一砖一瓦中,在这片土地上脉动。
面对留存的大量抗战遗址和历史建筑,如何筑牢安全防线?如何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
今年,吉山片区创新设立“红色警务工作站”,探索“文化传承+平安守护+乡村振兴”的治理新路,多部门联合组成“文物安全联合体”,为宝贵的抗战遗址织就严密的防护网。
6月27日,在吉山村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团和厝内,燕西街道联合安办、派出所、消防所人员,围绕防火、防盗、防破坏等防范重点,一丝不苟地排查隐患。这是当地守护抗战遗址的日常真实写照。
“近年来,我们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对永安抗战旧址群12处‘国保’单位实施了本体修缮、环境整治和消防安防工程。”永安市文旅局文保科负责人魏振龙说,当地通过多部门协作,构建起“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体的保护体系。
保护是根基,活化利用才能赋予其生命。上吉山村,邹韬奋、羊枣事迹主题展落成,成为新闻人的“朝圣地”;吉山村,旅游公路贯通,停车场启用,环境焕然一新;文龙村,复兴堡保护陈列展示工程紧锣密鼓,声光电将全景重现历史风云……
传承方式也在创新。《永安抗战历史文化概览》《弦歌相承》等书籍出版;“闽台抗战风云”图片展、“永安之夜·纪念抗战胜利茶话会”等活动举办;短视频、专题片、微党课等载体,让抗战故事深入人心。
如今,涵盖吉山村10处遗址及文龙村复兴堡、城区文庙的永安抗战旧址群,被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和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并被省委组织部、省委党校确定为全省首批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示范点。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唯有保护、传承与创新,才能让这段抗战历史可感、可触、可用,真正成为滋养民族精神、赋能乡村振兴的不竭“活水”。这股让记忆“活”起来的力量,正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
吉山片区的振兴图景
踏入“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上吉山村,吉水洋畔欢声笑语不断。游客携家带口,在清凉溪水中嬉戏消暑。岸边古树浓荫匝地,沿河栈道上人影绰绰,悠然散步纳凉。
“游客多了,水枪、泳衣、烤肠都好卖!”吉水洋边的村民黄兴禄笑容满面,“去年夏天两个月,纯收入近6000元,真是托了家门口好风景的福。今年暑期生意也差不了!”平时,他在市区校门口卖糕点,暑假便带着家人回村,清凉度夏和经营增收两不误。
不远处,来不来民宿生意红火。“周末更热闹,亲子家庭、公司团建都有。”店长黄晓云边更新菜单边笑言,“下月订单都排上了,员工们这个夏季奖金少不了!”
这些变化,源于上吉山村对抗战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实践。村里在加大古建修缮保护力度的同时,将黄氏祖屋、酒坊、知青楼等老宅拓展为新业态空间。同时,乡村会客厅、滨水露营基地、抗战故事影视拍摄地等项目正加速推进。
“今年村里新申报9个项目,争取到800万元资金。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45万元。”市人社局派驻上吉山村第一书记邱清柏信心满满地说。
业态提升的关键在于融合联动。“我们依托抗战文化、古民居、自然风光等资源,探索‘抗战文化+乡村旅游’模式。”燕西街道吉山片区党委书记黄国恒介绍。由上吉山、吉山、文龙、罗岩4个村组成的吉山片区,正抱团打造特色文旅新名片。
为深化融合,燕西街道创新“街道党工委+片区党委+村党支部+公司”模式,由街办企业牵头,各村以文化资源入股,成立吉山文旅开发投资公司,统一运营。停车场、生态步道等设施日臻完善,文创体验、休闲农业等业态蓬勃兴起,带动村集体村民“双增收”。
以人才“活水”激发发展活力。吉山片区创建人才驿站,吸引集美大学等高校学子前来开展社会实践;引入台湾乡建乡创团队,挂牌成立华侨大学乡村振兴服务站燕西站,深化产学研合作,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吉山片区已接待考察、研学等团队110余批次,举办赏花节、“帮稻忙”等活动16场,接待游客4.5万人次,带动片区4个村,各村均增收3万余元。
当抗战岁月的烽火记忆与田园牧歌的宁静景致在吉山交融,一幅从“半城半乡”向“伴城伴乡”蝶变的美丽画卷在燕江畔徐徐展开。回首凝望吉山,墙绘上跳动的音符,溪边回荡的笑语,老厝旁升腾的烟火,不正是历史长河对那句“一笑回头问吉山”最诗意、最美妙的回响吗?
“燕溪水,缓缓流……”吉山今朝更好看!
【短 评】
以文化“活水”浇灌乡村振兴沃土
吉山,因抗战文化的“活化”而焕发生机与活力。八十余年前,这里是烽火中的文化堡垒,爱国志士、文化名人云聚于此,以笔为戈,以音符为刃,奏响抗日救亡的强音;如今,老厝新生,游人如织,这片土地正以“活化”历史的智慧,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文化“活水”,源于对历史根脉的守护。从乐开丰老师跨越时空追寻《永安之夜》,让沉寂的名曲发出新声;到创新设立“红色警务工作站”,构建多部门联动的“文物安全联合体”,为抗战遗址筑起铜墙铁壁。这份执着的守护,为乡村守住了文化养料和精神财富。
文化“活水”,在创新利用中奔涌。老厝变展馆,旧址成景点。当短视频讲活抗战故事,当声光电重现历史风云,文化便从静态资源变为动态传承,融入产业发展,转化为村民家门口的增收渠道、村集体经济的增长点,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燕江水长流,吉山故事新。文化是乡村振兴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唯有用文化“活水”持续浇灌,才能孕育出既有乡愁味道、又有时代气息的乡村新风貌。
链接:http://smrb.smnet.com.cn/pc/layout/content/202507/04/content_170378.html
来源:三明日报 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