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庄秋风 陈金新 通讯员 陈尔航)8月2日至3日,福建省永泰县政协二级调研员、民进福建省委特聘专家张培奋深入三明市宁化县济村乡长坊村,开展乡村振兴考察调研。此次调研通过实地走访、集中授课、线上直播等多元形式,与当地乡村干部、驻村师生、村民及参与闽台乡建乡创的台湾团队广泛交流,在探寻村庄山水肌理与文化根脉的同时,更聚焦“如何做好人的工作”这一核心,为长坊村破解“空心化”难题、激活内生动力把脉定向。

长坊村田园风光
长坊村紧邻江西赣州石城县,藏于宁化县济村乡西北部群山之中,属于偏远乡村,溪流穿村而过,“长坊溪源三叠瀑”飞流直下的轰鸣与客家夯土民居的黑瓦黄墙相映成趣。这里的“长坊云雾茶”生于海拔800米以上的云雾间,曾为贡品;农历六月初六的“晒红节”上,村民晒出的老族谱与红绸布,诉说着数百年的客家记忆。长坊村地灵人杰,是清朝著名书法家伊秉绶的成长地,然而,这片承载着生态与文化馈赠的土地,正面临着青壮年外流的现实,全村常住人口不足180人,多为老人,闲置的农房与寂静的田野,无声诉说着“人的流失”才是偏僻乡村振兴最需破解的课题。

调研中发现,三明学院副教授安显楼和台湾团队的乡建实践恰为“聚人”提供了生动注脚。他们秉持“三微三低”理念改造闲置空间时,始终将“村民参与”放在首位:营造“伊秉绶书法微公园”时,村里70多岁老书记动员全体村民,遵循老旧物件在利用的原则,将老房子被拆除后剩余柱础、磨盘、擂茶石臼等古建筑物件放置在微公园内供游客游憩观赏使用。


修缮村口倾斜古建筑活化再利用为“伊秉绶书院”时,团队用一个月时间发动村民,听取伊秉绶故事,收集书法作品、伊秉绶真迹,现任书记担任对接每一户村民,村民积极向驻村陪护闽台乡建乡创团队口述相关先进事迹。这些细节里,藏着“让村民成为乡村主人”的朴素逻辑。

旗杆夹前的新民居
“乡村的核心是人,景物再美,没人守护、没人创造,也只是静态的标本。”张培奋在与村干部座谈时强调。结合考察情况,他提出的建议始终围绕“激活人、凝聚人、服务人”展开。
“摸清家底”更要“摸清人脉”。在梳理资源时,同步建立在外乡贤档案,按“产业、文化、公益”三类分类联络。针对部分留守老人,可依托闲置古建筑打造“互助长者平台”,由村集体提供餐饮,老人们轮流值日,既解决独居生活难题,又让他们成为留守老人的“监督员”。

“整合资源”要让村民当主角。盘活闲置古民居发展民宿时,不搞“一刀切”外包,而是由村集体牵头成立合作社,村民以房屋折价入股,自主选择“参与经营”或“委托管理”。吸引创客驻村的“20年免租金”的政策,也应附加了“优先聘用本地村民”的条件。民房不止针对古民居,也可考虑新民居,新民居部分的闲置空间,也可以出租,建成主客共享民宿。

发动群众”需搭建参与平台。除了将“晒红节”升级为“村民技能展”,还要常态化举办敬老节、丰收节等活动:敬老节由乡贤轮流牵头举办,设“孝心宴”,组织在外子女返乡为老人祝寿,评选“孝亲模范”;丰收节办“梯田赛收”“农产品市集”,让村民在劳作与分享中凝聚情感、激发动力。通过这些活动,既唤醒乡亲对家乡的牵挂,也让留守村民在参与中找到价值,更能吸引外来游客感受乡村温度。这些举措可以让村民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重建对村庄的归属感。

“对接市场”要培育本土带头人。开发“茶旅研学”产品时,重点培养村民成为“乡土导游”;组织村民参加短视频培训,用手机传播村中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和村民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在外乡亲和其他更多的人了解长坊、热爱长坊,从而回村或来村参加建设长坊;也用手机线上销售村里土特产品,让土特产品卖得更多更好更远。
中午时刻,直播室外的人越聚越多。这幅“有人的乡村”图景,正是此次调研的核心启示——偏僻乡村的振兴,从来不是靠“外部输血”的景物改造,而是通过制度设计让村民有获得感、乡贤有归属感、来客有参与感。当“人”的活力被激发,绿水青山才能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长坊村的探索,正沿着这条路径坚定前行。
链接:
http://www.cctv-cmpany.net/channel33/100512.html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联播 202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