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谊书院
发布人:林郁  发布时间:2019-12-16   动态浏览次数:107


正谊书院,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东街28号,创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其前身为左宗棠创立的“正谊书局”。

左宗棠为重刊《正谊堂全书》而创设正谊书局,其渊源可追溯至康熙年间的鳌峰书院“正谊堂”。康熙四十六年(1707),理学名臣张伯行任福建巡抚,建鳌峰书院,设“正谊堂”,广聘学者,收集宋至清初闽理学名著以及历代名臣文集共五十五种刊刻行世。由于张伯行的倡导,鳌峰书院成为著名的讲求理学的书院,久享“文薮”之誉。同治三年,闽浙总督左宗棠率兵入闽追击太平军余部,五年二月,班师福州。左宗棠仰慕张伯行汇刻群书之举,因自己“乡举以后,即得是刻残编读之,以未睹全书为歉”(左宗棠《与杨雪沧书》),亟搜寻旧刻,仅得四十四种。左宗棠“以闽中理学之邦,思有以延其绪”,同时为劝学养士,下令设正谊堂书局(后定名为“正谊书局”),饬司道筹款,重刻《正谊堂全书》。左宗棠亲自发布告示,要求“有志问学之士,其愿入局任分校之役者,各赴署报名”(《左文襄公告示·创设正谊书局告示》),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一时学子云集,盛况空前。正谊书局于同治五年六月初四在新美里(今黄巷)正式开局,左宗棠礼聘著名学者杨浚任总校,孟际元、廖骧任提调,统率复校、分校一百三十八人,依靠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以保证书籍校勘进度,同时“悉招福州及泉州涂门名匠雕刻”(郭白阳《竹间续话》卷四),至次年二月,仅费时九个月就校刻《正谊堂全书》六十三种,其中原属康熙版的四十九种,另访得张伯行撰著、集解的著作十四种。

在《正谊堂全书》校刻期间,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离闽,镇闽将军兼署闽浙总督英桂拨
款购得骆舍铺(今东街28号一带)民屋并加以改建,将正谊书局移于此。沈葆桢、杨庆琛等人适于其时请建专课福州十郡举贡的书院,英桂遂如所请,于同治六年裁撤书局,在此设立正谊书院,延师课士。书局虽撤,但寻访刊刻图书并未停止,同治八年至光绪十三年(1869-1887)又续刻《唐宋八大家文钞》等五种,均以正谊书院名义刊行。康熙版原有的《吕东莱集》等四种因久访不得只能付之阙如。《正谊堂全书》的刊刻始于正谊书局,终于正谊书院,历时二十二年,共收书六十八种,合计五百二十六卷。

正谊书院首任山长为林鸿年。林鸿年(1804-1886),字勿村,福建侯官(今福州)人,道光十六年(1836)状元。道光十八年被任命为册封使岀使琉球,后历任广东琼州知府、云南临安知府、云南按察使、云南布政使、云南巡抚等职。同洽五年正月,因围剿太平军不力被革职。林鸿年回乡后,受聘为书院首任山长。他主讲书院十九年,培养了不少人才,其中有叶大焯、陈宝琛、林纾、陈衍、吴曾祺等一批英杰才俊。

清末新政,正谊书院与邻近的凤池书院合并为“全闽大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全闽大学堂更名为“福建高等学堂”。1911年,福建光复,翌年,福建政务院教育司在正谊书院旧址设署办公。1913年9月,教育司改为教育科,隶属于民政长公署,其搬离原署后,福建图书馆随即迁入正谊书院旧址,以书院为馆舍,直至1995年迁往湖东路今址。

在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后,正谊书院于2009年在原址重修。书院门额上现存一块字径盈尺的青石横匾,上镌郑世恭书“正谊书院”四个大字。2013年,正谊书院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1月25日,正谊书院经重新装修后正式对外开放,福建省图书馆为其确立了“文化·传统·经典·创新”的定位,以打造优秀国学教育品牌的实践活动为目标,以广大青少年及爱好国学的读者为服务对象,立足社会性、公益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大量的媒体关注和报道。2016年,正谊书院被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林益莉)


福建省图书馆编,福建书院概览,鹭江出版社,2017.06,第10-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