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红色标语,传承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学院赴永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信息来源:三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4-01-26浏览次数:10

“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青年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不断积蓄力量,在实践中跟随先足迹,感悟红色伟力,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不竭动力。1月24日至1月26马克思主义学院探寻红色标语实践团”前往福建省首个红军标语实体博物馆——永安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永安红色标语蕴含的革命历史和党的宣传智慧,领悟中国工农红军在永安留下的红色印迹以及同人民群众割舍不断的血脉情感。

重游红色圣地,感悟标语文化

在永安市洪田镇马洪村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村妇联主席吴兆男主任为实践团成员逐一详细地讲解馆内珍藏的所有遗存的红色标语。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是由原少共国际师指挥部旧址——逢源堂(主馆)、原少共国际师驻扎旧址——作求堂(副馆)及周边遗址组成,于2016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吴主任介绍:“土地革命时期,中央红军曾多次进入洪田开展革命活动,红十五师(即少共国际师)指挥部设于马洪上坪逢源堂(主馆),馆内现存红军标语、漫画和留言条有300余条,数量最多、密度最大、落款最全的中央红军标语群。”“工农群众起来收割豪绅地主家的谷子!”“红军是工人农民的武装!”“打倒国民党!”“欢迎白军士兵来当红军!”“红军是工人农民的武装!”……铿锵有力的标语口号让实践队成员感受到战争年代军民同心、敢于斗争、勇往直前的坚强革命意志。

“这些标语生动直观、简洁又震撼人心。我们党和人民军队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党和军队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切情谊,也体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许宁敏同学非常动容地说道。这些标语再现了闽西革命斗争历程,是一笔珍贵的红色资源和文化遗产。

聆听红色故事,追寻标语记忆

参观至其中的一间房间,实践团成员们发现这间屋子内的标语字迹清晰、语句完整,吴主任缓缓地向大家诉说标语背后的故事。老百姓一开始不了解共产党,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恶意抹黑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百姓对我们党的恐惧心理在红军刚来此驻扎之时,由于村民们听说了共产党赤匪的传言早早地就躲到山上去了。过了几天心惊胆战的村民下山悄悄来红军驻扎之地探查,发现逢源堂和作求堂的墙上甚至走廊都布满了黑色大字,红军细心地向不解其意的村民解释标语的涵义,村民们这才明白原来共产党是真真正正为民的好党,彻底放下心来和红军站在一条战线上。红军主力长征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永安,国民党军卷土重来,很快就占领了各村镇。他们对红军标语恨之入骨,见到书写红军标语漫画的房屋就烧掉,得知谁家儿郎参加红军就杀掉。为了保护红军留下的标语漫画,洪田镇马洪村廖家人找来厚草纸,将自家墙上的标语漫画蒙住,或搅拌白石灰,将墙上的标语漫画糊上掩盖起来,廖家人称之为“为红军标语穿上白褂子、纸衣裳”。

“大家看这幅红军漫画国民党士兵穿着笔挺的军装,残忍地踩在工农劳苦大众的尸骨上,而红军战士虽穿着草鞋、打着绷带,却是真正地一心一意为老百姓谋福利。吴主任指着一幅珍贵的红军漫画向我们讲述着据了解,永安红色标语诞生于中央苏区初创时期,红军乡村宣传工作非常活跃,标语保存至今说明永安广大群众当年支持红军,对共产党饱含感情。

保护标语遗存赓续红色血脉

由于时间久远,目前有些标语已自然风化,变得模糊不清,加之地质灾害、房屋翻修、新村建设等因素影响,导致濒临损坏或消失的危险,因此,对红军标语的保护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曾经标语覆于白灰之中只为护住这革命星火,如今铲下白灰只为让星火重现光芒。永安紧紧围绕《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3号)文件精神,积极开展红色标语保护工作,策划生成红色+文旅项目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在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兴办研学活动,打造可参观、可体验、可学习的红色研学拓展项目,小红军重走长征路、VR参观等活动形式有趣,在寓教于乐中盘活红色资源,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了解红色标语,厚植家国情怀。当地很多热心青年为络绎不绝的游客讲述着原汁原味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传承下来的不只是这些珍贵的红色标语,还有当地世代相传的红色血脉

红军标语以鲜明的主题、朴素的语言,彰显着革命先辈们的理想和信念。作为连接红色文化和人民群众的坚固桥梁,保护好、传承好这些红色标语既有利于让红色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光芒,也有利于人民群众在这些红色文化的滋养下挺膺向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芦佩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