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世遗,悟文脉——三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队赴漳州开展社会实践

信息来源:三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4-01-26浏览次数:10

为了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探索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路径,三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探世遗·悟文脉”社会实践队于1月24日至26日前往漳州市南靖璞山村、坎下村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申遗之路:集体的力量与遗产的觉醒

1月25日上午,实践队首先来到璞山村走访村民,与村民交流土楼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过程以及申遗成功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土楼的申遗时间可以追溯到1998年,由永定县、南靖县、华安县共同提出,得到福建省、国家文物局的鼎力支持,于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申遗成功后,村民对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普遍增强,同时依托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带来的效应,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当地老百姓的致富增收。不少村民反映福建土楼的申遗成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重要精神的生动实践。

文化之魂:福建土楼的光辉与人民的智慧

1月25日下午,实践队探访了土楼之光文化园和土楼博物馆。土楼建筑以实体的形式展现了福建人民的智慧和才情,蕴含了深厚的和合思想、中华民族高度的凝聚力和远大志向的理想情怀。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师生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讲解,同时与讲解员进行互动交流。通过参观文化园和博物馆,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土楼优秀历史文化的厚重。

实践队负责人简宇晨表示:“土楼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记忆和历史的见证,更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和生活的舞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中华文脉的根与魂。”

保护与活化:福建土楼的重生与未来的展望

1月26日上午,实践队专门对诗德楼的保护与活化进行了调研。诗德楼建于清乾隆年间,后被焚毁。焚毁后一部分居民外迁,一部分居民利用残存墙体重新建立了部分五层的楼房,如今仍然居住着5户人家。实地参观可见外墙政府正在施工,通过与居民交流,政府通过资金注入进行土楼活化工作,居民外迁到政府统一建设的安置房,并进行对外开放诗德楼,让更多的人了见证历史的沧桑和感受优秀的历史文化。自从申遗成功后,像诗德楼这样得到进一步保护的案例不胜枚举,使优秀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活化利用。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让实践队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福建土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下一步,三明学院将继续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魅力,并激发学生树立担当起保护文化遗产重要责任的意识。

(钟卫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