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育工作简报】福建本科高校思政课建设优秀典型经验做法

信息来源:三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4-03-16浏览次数:10

【编者按】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近年来,全省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学校思政课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广大青年学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知识根基更加深厚,形成了一批典型经验做法。为进一步加强经验交流、促进互学互鉴,现将本科高校思政课建设优秀典型经验做法予以专期采编刊发。

 

厦门大学多维创新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

 

体系创新。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专业课程为重点,以通识课程为拓展,以实践类课程为补充的“1+3”教育体系。发挥“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协同中心作用,建立“六地一校”联席会议机制,成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40多个,建立实践教学点170多个。


教研创新。实施“1+2+N”的集体备课制度,由1名教师设计问题链,提供对应的教学模式、典型案例、视音频资料等,2名教师以“与谈人”身份,进一步疏通链条上的关键问题轴点,N位课题组教师以“提问者”角色深化探讨,针对不同学生个性化需求确定授课方案,建立一流课程5门。


教法创新。建立“思政对话”立体式课堂,邀请院士专家、大国工匠、全国道德模范、抗战老兵、研究生支教团队员、优秀校友等130余名先进人物进课堂,多维度讲述“大思政课”,激励学生弘扬光荣传统、争做时代新人。



图片


厦门大学推出“思政对话 百年史光”系列课程,邀请外籍教师潘维廉进思政课堂

 

华侨大学打造侨校特色思政课

 

强化重点建设。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入选福建省“高原学科”建设学科,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位居前20%。


聚焦侨校特色。结合学校“一校两生”实际,推进实施分类培养、同向融合。在境内生思政课方面,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在境外生通识教育课程方面,开设“当代世界与中国”“中华民族复兴简史”“中华文化概要”等课程,构建港澳台侨及留学生通识课课程群。组织开展“行走中的思政课”研学活动,围绕侨情侨史专题,设立实践基地15个。


双轮驱动创新。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以科研为支撑,教学科研双轮驱动,突出党史党建、统一战线、华侨华人研究,打造侨校研究特色。五年来获批以教学改革为研究主题的省部级立项4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



图片


全国各地各高校代表观摩华侨大学港澳台侨学生国情教育必修课《中华文化概要》

 

福州大学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课程体系综合化。打造“6+1+X+Y”新课程体系,形成以6门本科思政必修课和1门本科思政实践课为核心、X门系列思政选修课、Y门课程思政和主题研修的大思政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多元化。6门思政必修课对应配备思政实践环节,设置经典品读、社会调查、国史访谈、资政建言、行走课堂等6大教学模块,推动教师在实践中将理论讲得更透彻。


教学方法立体化。以“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创建数据互通、场景互动、角色互换的智慧课堂模式,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教师团队协同化。以国家级、省级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为引领,组织思政课教师共同培育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实行思政专兼职教师“旋转门”机制,提升队伍的协同能力。



图片


福州大学举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思政课程教学创新汇演


福建师范大学大力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搭建一体化教学平台。建立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专家指导组联席会议制度,提升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等国家级教学平台辐射引领作用,培训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近千人次。


推进一体化教研联学。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制度,分片区成立大中小学思政德育共同体,承办“以文化人·数智赋能——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展示与研讨会”等省级集体备课会10余场。


建强一体化教学资源。主动开放共享思政教学资源,其中入选国家一流思政课程3门、国家级思政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案例2项。以数字技术搭建资源共享大平台,获批福建省“大思政”数智化实验室、“古田军魂”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等,推动教育资源在不同学段间的共享。


强化一体化实践育人。建设“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中心”,领衔“行见八闽”大思政研学实践圈北部片区建设,组建“习思闽源山海学梓宣讲团”开展理论宣讲,推进一体化实践育人大课堂建设。



图片


福建师范大学举办“以文化人·数智赋能——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展示与研讨会

 

福建农林大学用好用活特色资源上好“大思政课”

 

打造“大课程”。立足农林院校实际,围绕“乡村振兴”等主题,开设《菌草与国际扶贫》《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大学生红色文化素养与应用》等系列选修课,打造“思政课+选修课”的“金课群”,建有国家级课程9门、省级课程13门。


建强“大师资”。定期邀请院士、专家、一线农业工作者等为学生上思政课,各二级党委结合学科专业特色成立形式多样的师生宣讲团,分层次跟踪培养一批学术中坚优秀青年教师。


升级“大平台”。建好武夷山燕子窠科技特派员科普教育基地、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闽派特色“大思政课”资源数据库和数字化思政课虚拟教研室,打造“生态文明之路”等5类地方特色的现场教学点,举办理论宣讲、科普和专业培训讲座670多场次,受益者达6.67万多人次,打通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



图片


菌草技术发明人,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研究员讲授大思政课

 

福建医科大学数字赋能大思政课融合教育

 

虚实融合。开发具有闽医特色的虚拟仿真“云上思政课”系统,联合省内外医药卫生类院校建设虚拟教研室,创新性借助B站、抖音等平台开展教学,相关教学成果获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省级新文科优秀教学案例等。


知行融合。与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等10个单位结对共建,组织学生进行“四史”“红医精神”等主题实地调研,指导学生原创数字思政文化成果,形成数字化社会实践优秀成果40多本,指导学生创作微型主题纪录片185部,总时长超过2000分钟。


教研融合。指导学生对闽赣边区红医精神历史文献和遗迹史料“云调研”,建设近现代史特定时期红医资料档案库。马院教师团队获批国家级社科基金思政课研究专项2项、教育部思政课研究专项3项,省级新文科项目1项。


图片

福建医科大学师生在建宁红医馆开展思政课主题实践教学

 

福建警察学院构建具有公安特色的思政课改革体系

 

打造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打造“学校+马院+公安部门+实践基地+学社”五位一体的铸警育魂共同体,每年暑期定期开展“三下乡”活动,社团按计划组织学生团队参加各类教育实践项目。


首创公安特色选修课程。选择党史中公安保卫史为研究对象,首次启动福建公安史理论研究,率先在公安院校中开设《中国人民公安史》,并将《台湾问题专题研究》纳入全校公共选修课程。


智能管理教学全过程。引入PAD与PAD-On-Line教学模式,将PAD与无纸化机考相结合,完善课程教学评估体系,提升思政课线上教学质量,6门必修思政课程全部建立课程资源库,题库覆盖各章节,实现了考评体系“练—战”一体化。



图片


福建警察学院2021级学生“人民公安史”课程现场教学

 

三明学院红色引领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建设一体化“红色资源”。会同当地宣传部、党史办、博物馆、教育局等部门,编写出版《三明红色文化读本》,制作党史学习教育知识题库,开发红色文化教学资料数据库、建成红色VR体验馆。


打造一体化“红色课堂”。充分利用三明中央苏区“一区三地”的优势,将三明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组建5个课程团队,打造《三明红色艺术作品赏析》等特色通识课程,入选福建省一流课程3门,福建省高校思政课精品课11项。


培养一体化“红色队伍”。与武汉理工大学、井冈山大学共建红色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牵头与三明市另外两所高校马院和全市12所中小学结对共建,每年举办全市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班,累计培训人数400多名。


打造一体化“红色平台”。与三明市博物馆、宁化长征公园、建宁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等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开发设计三明市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采集管理系统,实现全市思政队伍大数据管理。



图片


三明学院“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社会实践队在永安霞鹤村调研


    来源:福建教育微言 2024年第4期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lGYVFyNt5EFiQc4iidIyN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