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唤起青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5月1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志愿者携手六路社区实践站,开展“画好思政同心圆,培育德才好少年”非遗螺钿校社共建活动,通过“光影传承+文化探秘+手工实践”三位一体模式,为社区青少年儿童带来沉浸式传统文化体验。

活动伊始,宣讲员通过历史发展视频,系统讲解螺钿工艺从商周雏形到明清鼎盛的演变脉络,重点介绍硬钿、软钿、镌钿等镶嵌技法,以及点螺漆等经典工艺。结合西周彩绘兽面凤鸟纹漆缶、唐代八曲葵花形铜镜等文物案例,孩子们深刻理解古代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认识到螺钿不仅是工艺,更是中华文明的鲜活载体。
在手工制作环节,学生志愿者指导孩子们完成螺钿珍珠画创作。从贝壳片挑选、裁剪,到用胶水粘贴、封层,孩子们学习挑笔取珠、珍珠排列、色彩渐变等技巧。现场氛围热烈,孩子们专注于每一颗珍珠的位置,在志愿者协助下解决胶水控制、图案对齐等问题,最终完成兼具传统韵味与个人创意的作品。
志愿者陈佳茵说道:“这次活动让青少年亲近非遗螺钿,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也彰显校社携手传承文化、助力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本次活动以非遗螺钿为纽带,将思政教育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不仅提升青少年的动手能力与艺术审美,更通过沉浸式体验增强文化自信。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推进“校社共建”模式,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青春力量。
(陈可萱/供稿 张璐璐/校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