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探寻海丝”实践队近日深入泉州,以专家访谈、课堂观察、研学追踪等形式,解码海丝文化融入中学“大思政课”的创新探索。
专家视域:锚定融合坐标
在泉州市教科院,资深教研员帮助实践队厘清方向:“海丝文化的‘开放包容’精神是思政教育的天然载体,需深挖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题的内在关联。”这一洞见成为实践队后续调研开阔了思路。

课堂活化:文化资源具象化
南安一中的非遗工坊里,提线木偶制作课让学生亲身感悟文化传承。参与其中的学生开心的分享课程感悟:“亲手操控木偶丝线时,课本中‘文化创新’的概念突然鲜活起来。”实践队深度参与泉州五中的项目式学习——学生通过分析宋元商船贸易史料,自主推导“经济全球化”脉络。

乡土实践:在地资源深度转化
跟随奕聪中学研学队伍,实践队见证学生在开元寺碑刻前开展现场研讨。“古航海图上的贸易航线,让我思考当代青年如何延续开拓精神,”学生吴桐在考察报告中写道。马甲中学的课堂则上演古今对话:教师周少华借海丝商贸“官商协作”案例,阐释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学校党总支书记、泉州市优秀教师林德水表示:“依托洛阳江畔地理优势,我们组织学生走访古渡口、侨乡纪念馆,用海丝贸易中‘诚信经营’的商道,衔接思政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要求,增强学生代入感。”

高校协同:构建育人生态圈
仰恩大学章娇娜副教授向实践队强调校地协作价值:“高校深耕理论研究,中学落地实践,方能实现共生共长。”在她的带领下,团队深切体会到“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的深刻内涵——海丝文化作为泉州的“根与魂”,正是连接“小课堂”与“大社会”的重要纽带。

启示凝练:本土化育人的泉州样本
通过多维调研,实践队总结泉州经验:以素养为导向,借非遗工坊活化理论认知、跨学科项目贯通知识体系、在地研学强化责任担当、古今互释深化价值认同。让实践队深刻认识到,唯有根植地方文脉,思政教育方能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能,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可复制的文化赋能路径。
(通讯员:魏秀兰,高辉,杜滢涓)
链接:https://m.huanqiu.com/article/4NhdFtrXsCN
来源:环球网 2025-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