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统战知识

“天才的统一战线的执行者”
发布时间:2021-05-15   浏览次数:438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也是新四军在日、伪、顽夹缝中不断发展壮大、克敌制胜的生命线。陈毅在新四军工作期间创造性地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了极具成效的统战工作,被毛泽东赞誉为“天才的统一战线的执行者”,可谓全党统战工作的楷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所肩负的使命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是变化大,越是要把统一战线发展好、把统战工作开展好。”今天,学习陈毅的统战思想和工作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坚决执行党中央的统一战线方针

1938 年 5 月,陈毅、粟裕等同志率领新四军第一、二支队挺进苏南敌后,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此时的茅山地区,国民党军队溃散,日军盘踞,地主当权派和封建官僚等地方各类武装纷繁复杂,处于极端无序状态。根据中央“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陈毅将各类武装势力细作分类,确定了茅山地区的统战思路:除了对投敌的不可救药的部队坚决给予消灭外,对大部分地方武装都保持其地方性和独立性,扶助其发展,帮助他们整饬纪律,洗刷坏分子,调解他们之间的内争,共同抗日;帮助他们训练干部和部队,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法宝,把既有民族气节又有影响的人物“统”过来,进一步打开江南的抗战局面。

陈毅先给在茅山地区颇具影响力的实业家纪振纲写信,争取他共同抗日。纪振纲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后在南洋经商,1917年回乡办厂,至1937年,公司用工超千人。为保护战乱中的企业,他从国民党散兵中收留了一批广东兵,组成了拥兵200多人并装备迫击炮、重机枪的自卫团。多次交往后,纪振纲感佩于陈毅的胆识与智谋,在目睹新四军韦岗大捷和新丰夜袭胜利后,主动向部队赠送了大批食物、药品。纪振纲向新四军的靠拢,使茅山地区许多原来对新四军持观望、怀疑态度的人士打消了疑虑,一些地方武装主动加入新四军,新四军第一支队很快在茅山地区打开了敌后抗战局面。1938年7月,茅山地区成立四县抗敌总会,纪振纲被推为主任,这是苏南民主政权的初级形式。

坚持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要谋划对外工作,还常常要处理来自内部的不理解、质疑甚至反对。当江南人民从新四军身上看到希望,友党、友军中一些进步官兵开始主动和新四军联系,地方上的那些“司令”也找上门请求收编,许维新就是其中一个。陈毅在率领一支队挺进茅山时,就曾与许维新的土匪武装遭遇过。虽是土匪武装,但许维新怀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曾杀死过两个在乡下为非作歹的日本兵。陈毅和政治部主任刘炎、参谋长胡发坚研究后,决定将这支 300 多人的队伍改编为新四军一支队独立营,许维新任营长。这个决定,在新四军团、营干部中反响很大。陈毅结合江南抗日形势,耐心加以开导:“我们就是来江南带头抗战的,只要是愿意抗战的,我们都欢迎。……那个许维新名声是不大好,但是在‘恐日病’盛行的现在,他敢杀死鬼子,和日本人较量,表现出在敌人凌辱面前还未完全泯灭的天良。这样的人我们不该联合他吗?”也正是这个许维新,两年后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独立营的大部分官兵,也都转变成真正的新四军战士。

真诚细致做凝聚人心的工作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陈毅在统战工作中真诚细致地凝聚人心,真正做到了大团结大联合。在环境险恶、战事紧张的情况下,他不仅扶助、争取、改造了各种地方武装,还团结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发展、繁荣了独具特色的新四军文化、医疗等事业,给新四军抗战以极大的鼓舞和促进。

丘东平,早年参加过海陆丰农民起义、“一·二八”淞沪抗战和福建的十九路军反蒋运动,后参加“左联”。他的作品为鲁迅、郭沫若注目,是上海“左翼作家”中一颗耀眼的新星。抗战爆发后丘东平参加新四军,随部队来到茅山。对于这样一位既有丰富革命经历又颇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陈毅十分关心爱护,予以重用,任命他为一支队敌工科科长,同时担任陈毅的对外秘书。抗战时期成为丘东平创作力最旺盛、成就最显著的时期。1941年7月,丘东平与许晴等同志为掩护师生撤退,壮烈牺牲。丘东平用他的爱国热血写下了作为作家、作为战士的英雄诗篇。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一些知识分子、爱国人士以及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不得不离开重庆等地前往香港与上海。陈毅得知情况后,亲自给他们写信并派曾经在大后方工作的张狄刚专程前往联络。在陈毅的召集下,盐阜大地上一时各方名流云集,如戈杨、薛暮桥、范长江、阿英、贺绿汀、李一氓、骆耕漠、邹韬奋、冯定等。陈毅经常与他们谈心、对弈,参加他们举办的活动。为充分发挥文化抗战的作用,陈毅亲自考察,选定邻近盐城新四军军部的一个村子,作为这些文化精英的活动点,这就是后来传为文坛佳话的新四军文化村。知识分子有了更多发光发热的地方,他们的革命激情喷薄而出,新四军的思想文化工作空前活跃。

新四军还有一支优秀的医疗队伍,这支队伍汇聚了当时国内最高水平的军医,其中有一位奥地利的医学博士罗生特,人称“新四军中的白求恩”。陈毅不仅在政治上热情帮助罗生特,而且在生活上对他关怀备至。俩人时常同唱《国际歌》、共吟《马赛曲》,促膝谈心、结伴游泳。罗生特很快适应了战斗环境,他用精湛的医术在前线、后方悉心救护伤员;他经常给医务人员上课,传授知识和技术,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工作之余,他写下了《中国的大时代——罗生特在华手记》,成为新四军的珍贵史料。

对统战思想的原则性坚持和灵活性运用

陈毅在统战工作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对泰州“二李”的争取。黄桥决战胜利后,陈毅以他和粟裕、钟期光三人的名义给党中央报告了苏北统战工作的经验,总结对“二李”的统战工作情况,毛泽东在批语中写道:“为使各部队团以上干部深切研究统战策略,破除其狭隘而不开展、顾小利而忘大利、称英雄而少办法的观点,特将陈毅报告转告你们做具体教育材料。”批语高度肯定和赞扬了陈毅这一时期对统一战线思想的原则性坚持和灵活性运用。

1939年春天,新四军执行中央“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在阵地”的发展方针,挺进纵队北渡长江,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在此之前,身在苏南的陈毅,就对发展苏北抗战进行了考虑、准备和筹划,派惠浴宇等在江北建立共产党组织,发展党员,开展统战工作。他多次过江实地了解,掌握到苏北的军事武装力量情况:驻泰州的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李明扬、李长江(俗称“二李”)兵力2万余人,是地方实力派,属中间势力。陈毅不顾个人安危,三进泰州与“二李”会晤,亲自做“二李”的统战工作。

陈毅前两次进泰州后,新四军与“二李”的关系得到不断发展。不过到了1940 年春天,国民党再次掀起反共高潮,苏北形势日趋紧张,“二李”思想开始摇摆。陈毅第三次进入泰州,效果甚微。不久后,“二李”指挥13个团以10倍于新四军的兵力进攻新四军挺进纵队驻地郭村,该部被迫奋力反击,最终歼灭李长江部3个团的兵力,“二李”全线溃退,这就是有名的“郭村保卫战”。正在部队准备乘胜追击进攻泰州之际,陈毅决定停止进攻,与“二李”议和,释放俘虏并退出所占“二李”防区。面对众将士的不解,陈毅指出,战役和战术上的胜利,不等于战略上的胜利。我们要打开苏北局面,就必须争取“二李”。胜利方主动“割地言和”,这在中外战史是鲜见的,“二李”更是始料未及,大呼:“新四军真正是仁义之师!”后通过谈判,“二李”答应保持中立并帮助新四军东进,这为黄桥决战我军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文转摘自《群众》,作者单位: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版权:三明学院党委统战部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荆东路25号 闽ICP备05005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