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赴志愿,心许奉献
发布时间:2021-02-16   动态浏览次数:133

     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营造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在今年的寒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来自文化传播学院18级传播班柯旖渊同学与几名社区内的同龄学生组成志愿队,代表社区看望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闽南分院里敬老院的老人,并照顾那里的孤寡老人。

2月15号上午8点,与同行的伙伴们汇合后,柯旖渊一行人乘坐公交车来到了敬老院。到达后,在敬老院主任的简单介绍后,他们随同主任一起进入敬老院里面的文娱室。

整个文娱室里坐满了人,和志愿者们之前想的完全不同,老人们见他们来了很兴奋。在志愿者们做完自我介绍后,便依照事前的安排为老人们表演了几个简单的小节目,老人们见后个个喜笑颜开。表演完节目,志愿者们又陪老人们聊天,通过聊天,他们了解到老人们平常的生活状况。有些老人是子女们工作繁忙无暇照顾的,固然刚来的时候不太习惯,不过时间长了就逐步习惯了。老人们在这里都过得很开心,他们有时间的时候会在楼下的树阴聊天或是楼上的文娱室里看电视,也有是到楼下做一些简单的锻炼。志愿者们想,老人们在这里也可算是可以晚年安康了。

    来到这里,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锻炼,老人需要社会的关心,社会也应该给予这些老人一定的关注。敬老爱老应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常抓不懈的工作,当代大学生有必要和老人们多交流沟通,了解老人的苦处、难处,这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

老人,他们是社会的弱者,可曾经他们也是社会的创造者,祖国之栋梁!

这些活动很好的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一方面培养当代大学生关心他人,敬老爱老的美德。另一方面也是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锻炼自己,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去关心孤寡老人,并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作为志愿者,理所当然要为公益事业献出一份努力,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在此,柯旖渊呼吁更多的志愿者行动起来,通过实际行动,传递爱的接力棒,给老人们带去物质支持和精神关怀,让老人家们感受到广大志愿者的爱心和社会的温暖。  

   

通过本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柯旖渊从中得到了很大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沟通

  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和能力,时时都要巧妙运用。认识一个人,首先要记住对方的名字。了解一个人,则需要深入的交流。而这些,都要自己主动去做。

  二、待人要真诚

经常有一些细微的东西容易被人们忽略,比如轻轻的一声问候,但它却表达了对自己对他人的关怀,也让他人感觉到被重视与被关心。

 三、要有热情和信心

  其实,不管在哪个行业,热情和信心都是不可或缺的。热情让人们对学习和工作充满激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耐心又让人们细致的对待学习和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精益求精。激情与耐心互补促进,才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学习和工作才一能做到最好。

   四、要讲究条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活动使志愿者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大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

  短期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柯旖渊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她终生受用。大学犹如一个小社会,踏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大学生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经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柯旖渊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得他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加深了柯旖渊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她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柯旖渊从实践中得到锻炼。

  (柯旖渊 王佳慧 方静怡/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