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 宁 里 的 朱 熹 身 影
江茂求
朱熹在泰宁倏忽而过,看似一个偶然事件,但放长历史目光,却令人惊诧发现,这似乎是上天早就设计好的角本,只等着主角在合适场景里出现。
交 集
朱熹短暂寄寓泰宁,却有众多配角穿针引线与铺垫烘托,让这场演出跌宕起伏而又合情合理。
谢绰中(誉),宋绍兴初进士,政和人,是朱熹父亲朱松任政和尉时收的一位得意门生,绍兴二年(1132年)中进士后,就到泰宁任主簿,离任后请任宫祠闲职,未再从官。绍兴十三年(1143年)谢绰中英年早逝,朱松当年也过世,朱熹时年14岁。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应谢绰中儿子谢东卿所请,朱熹为其遗稿集作序,说“熹读其书,得其志”,尤赞绰中“还自泰宁,自以不能随俗俯仰,慨然愿就闲秩。”绍兴三十年(1160年)六月,朱熹亦师亦友大学者范如圭去世,九月灵柩自邵武归葬建阳。期间,朱熹就范如圭安葬及其子范念祖(字伯修)、范念德(字伯崇)兄弟俩迁居泰宁事,多次与刘平父(甫)、胡原仲等书信往来、交换意见,主张伯修兄弟俩应放弃泰宁而留在建阳,以“近坟墓、便讲学、利生事。”范念德是朱熹姻弟(刘勉之二女丈夫)、重要门生,长期追随朱熹,与朱熹情深义长。朱熹虽对范氏兄弟迁居泰宁颇有微词,但到泰宁看望、走访姻亲则是人之常情和应有之义。庆元年间(1195-1200),赵氏宗室、崇安人、据传为朱熹学生赵时錧任泰宁知县,他把朱熹安顿在水南小均坳,让年迈朱熹远离伪学案纠缠与纷扰,得以休养身心。嘉定四年(1211年),朱熹逝后11年,泰宁状元邹应龙任泉州郡守,石井镇官游绛奏请建书院,邹拨官帑四十万缗以倡。石井首任镇监朱松,特地在官署旁建了个鳌头精舍。23年后1153年,朱熹又在附近同安县任主簿,数度来访开讲理学。再过58年,朱熹儿子朱在任泉州通判,邹应龙命朱在主持营建书院事宜。石井书院建成后,奉祀朱松、朱熹父子,朱熹三代就此与泰宁人发生交集。同时,清嘉庆廿三年(1818年),泰宁县大田乡料坊村邹德舆花巨资聘人书楷雕版、刻印,于是世间有了“福建泰宁西乡大田一鉴斋藏板”《四书集注》版本流传。朱熹过化泰宁,泰宁也传播了朱熹思想。
读 隐
庆元三年(1197年),朱熹被权臣韩侂冑罗织伪学党罪名,愤怒离开临安回到建阳。随后,一度避难隐居泰宁水南小均坳。
关于居所:明末何乔远《闽书》曰:“宋伪学禁起,晦庵朱子过泰宁,宿小均李氏。”小均坳位于泰宁县城西南,离城六里,四周山体天然围合成一小谷盆,溪流从中穿过,田亩相连,环境清幽。现归辖杉城镇民主村,住户基本为李姓。关于遗物:邵武府志、泰宁县志等载:“其居有二匾,额曰‘读书处’、曰‘恂如’,壁间刻诗四首,不书名。”县志还记载读书处“遗有像一副、砚一方、琴材一片”,并言之凿凿琴材阴刻有“渔榔”二字,如清江中时《考亭琴涧》云:“我闻朱子囊琴名‘渔榔’,潜鳞出听李氏门。”1984年,在泰宁龙湖童农家又发现以“晦庵”署名题对式匾额二块:一为“读书之乐乐何如”,一为“绿满室前草不除”,匾额除署名外,尚镌刻印章两方。清人江元梓《题朱子读书处》证道:“草不除窗前,苔痕绿侵径。寻芳在此间,自昔遄逸兴。”
关于四季诗:“晓起坐书斋,落花堆满径;只此是文章,挥亳有余兴”(春);“古木被高荫,昼坐不知暑;会得古人心,开襟静无语”(夏);“蟋蟀鸣床头,夜眠不成寐;起阅案前书,西风拂庭桂”(秋);“瑞雪飞琼瑶,梅花静相倚;独占三春魁,深涵太极理”(冬)。按作家尚昌平女士观点,诗章内容与意境符合朱子理学思想与当时心境。在朱熹哲学思想中“太极”本身无动静,“动静”因太极作用而产生,理有动静,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所谓“天地之间,只有动静两端,循环不已,更无余事。”诗中两处提到“静”,以无语之“静”悟太极之理,这符合朱熹此时此地静中观物理学思想和应对时政变化静态心理。据考证,四季诗书法用笔、章法、用墨等与朱熹遗墨大同小异;四季诗板、两块匾额没有在其他地方出现,也未有第三方和学者对出处提出置疑,这也是朱熹读隐泰宁的主要物证。关于遗址:宋末元明时期,城南小均就已成为文人品吊寻踪一景,名为朱子读书处,又称“考亭琴涧”“水南小隐”,题壁诗等也被雕成木制刻板,县志中还记载了二十余篇(首)时人题咏之作,如江中时“当年朱子留琴材,年深置之水之隈。凫雏过处逸响发,高山流水清风来。”府、县志亦云“后乡农置材跨圳,以渡小凫,凫过音生,山水皆响。”
朱熹弟子兼女婿黄幹说:党禁后朱熹一直呆在考亭没有外出,这大约是为了存统卫道、维护朱熹形象而有意抹去朱熹避祸逃难经历。据福建省各种地方志记载,庆元年间朱熹曾数次离开考亭到各地讲学授道。
朱熹在泰宁时间,民间传说达数年之久,如乾隆版泰宁县志谓“避居邑南小均坳数年”,但这可能性不大。另一种观点以为,四季诗有春夏秋冬四季场景,应是半年至一年时间,如萧春雷认为,庆元党禁是庆元三年(1197年)十二月的事,朱熹到泰宁来很可能就在这年年底或第二年春天;庆元四年(1198年),朱熹学生蔡元定客死湖南贬所,十一月灵柩运回建阳安葬,朱熹匆匆离开小均,赶赴吊唁;朱熹在泰宁逗留时间应有数月。而当代朱熹研究著名学者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认为,庆元三年(1197年)丁巳年,朱熹68岁,八月,至泰宁小均,有《小均四景诗》;朱熹到泰宁,应是迎黄幹母亲叶氏之灵柩(从江西至顺昌),或是到泰宁找范念德商议撰修《礼书》事,停留时间大约八月十日前后十天左右,与避难无关。还有观点认为,朱熹不是庆元年间,而是二十年前淳熙二年(1174年),因抨击当时朝中在位权贵,受到谗毁被迫再次辞朝,而担任武夷山冲佑观主管来泰宁。持这种观点的是《福建通志》康熙版:“朱熹,淳熙间居泰宁小均坳讲学”。
崇 祀
康熙十年(1671年),泰宁县令洪济在水南创建李朱二公合祠,祀忠定公李纲、文公朱熹。洪济在《朱李二公合祠序》中曰:“始觉当年(朱、李二公)之志同、遇同、择地同,而谓天之诞两公有数,地之寄两公有数,生于彼而寓于此,信非偶然矣。”讲明了为两公同立一祠原因;要全县士子学人“入而明道,出而忠君,以此淑身可,即以此范世可。”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知县区遇创建三贤祠于县署西南,祀宋杨中立(时)、李伯纪(纲)、朱元晦(熹)三先生;道光九年(1829年)增祀邹尧叟、黄廷英为五贤;咸丰四年又增祀罗豫章(从彦)、李延平(侗)为七贤,更名集贤祠。三贤祠创办同年,祠内办起三贤书院,每逢初一、十五,群集生徒,县令与贤达在此授课讲学,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杨时、李纲、朱熹三贤在不同历史阶段,曾不约而同寄寓泰宁,拢聚了泰宁文化之光。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泰宁文士丁开五在时隔26年后,再次作了梅雪太极之梦,第二天一早,有村叟背负诗板来叩门。因受到多次梦境启发,再通过认真鉴定,丁开五确认诗板是朱熹手书四季题壁诗,于是收购珍藏,严禁捶拓,不予外传。泰宁县令方日岱专此作文:“朱子小均四壁诗世历沧桑,蛛网成丝,沦落农家者久矣。国朝康熙癸酉,邑文士丁开五忽感梅雪太极之梦,阅二十六年,复梦如初,翼日,有村叟负板扣门,开五拂拭读之,至‘梅雪太极’云云,恍然两梦皆觉。顾诗末虽未著名,详叩由来,信为朱子手笔,因珍藏焉。”丁家珍藏的朱熹手迹诗板传到丁开五后裔、庠生丁师儒(曾参与编撰乾隆四十三年《泰宁县志》)手中,则“为什袭诗版故”,将家迁到小均坳朱熹读书处附近,在此建梅雪书院;将诗板内容及诗文整理汇编成书,著成《梅雪太极诗》《梦吟集》《贤院珍录》(均已轶失),使朱熹归隐之处及其四季诗板公诸于世、吸引关注。乾隆十年(1743年),通政使宁化雷鋐为泰宁写的《大修县学记》提到“小均四壁题板,泽传丁庐”,得到了官方认可。
福建巡道来鸣谦三次到泰宁,推动朱熹官方崇祀。乾隆十五年(1750年)第一次到泰宁读到雷鋐撰文,惊异泰宁与朱熹关联、题壁诗,立即召见丁师儒深谈,并应丁请求写信给建阳县令彭任之,要求将题板四诗镌入《考亭全集》,可惜没能如愿;十六年,来鸣谦亲自到小均拜谒,看到读书处已成民居,感慨良多,丁师儒请在此设坛立碑,来嘉许认可;十七年又来,坛成碑立,十分欣喜,于是在升任福建按察使、进京朝圣时,写下《泰宁朱子贤坛记》文,传回泰宁刻字树碑。丁师儒实现了让朱熹“为式闾起敬故”第二步目标。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泰宁县令汪瀹原支持首肯下,丁师儒在朱熹隐居处对岸福缘庵废址创立新安贤院(今小均木制品厂),专门崇祀朱熹。朱子贤坛与碑同时移入贤院。丁师儒还在祠旁构建数屋,率子弟在此读书。贤院后更名为朱子祠,院中根据四季诗设立八景:晓起挥笔、径堆文章,襟开古木、床鸣蟋蟀,夜起阅书、西风拂桂,雪飞琼瑶、春花占梅。邵武郡守张凤孙为此专门撰《小均贤院录序》。朱子祠在官民两众呵护下,多次修缮,每岁以三月初九、九月十五日致祭。丁师儒由此实现了让朱熹“为千秋俎豆故”终极目标。
1957年,规划建设泰宁至开善公路穿过朱子祠,祠院就此拆除,所有文物包括原始四季诗板等均流失,当年各级官员题写的碑刻,据说有数块埋入公路,成为奠基,所幸留存下来了朱熹四季诗石刻板。据清光绪二十二年《邵武府志》布政使程含章镌朱子题诗撰跋记载:邵武府教谕李开在泰宁为官时,从丁家珍藏诗板中拓摩四帖送给程含章,程喜爱之余又肃然起敬,于是“因行泰宁,刻石以垂不朽”。原木制诗板就此被镌刻成紫石石板,壁诗四块、后记一块。石刻四季诗板移立泰宁文庙,嵌在五王殿右廊墙中。后因年久墙毁,碑残碣断。新中国成立后,孔庙原址兴建学校,石板移下,今保存在泰宁县博物馆。1940年邑人梁鼎业拓石板字迹,用两片梨木双面精刻,复制珍藏。改革开放后,梁氏子孙在其旧宅设装裱拓印馆,向游人售卖朱熹四季诗拓印卷轴,成为泰宁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工艺纪念品,也将朱熹四季诗传向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