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区到田野:三明学院学子暑期实践解锁“一站式”成长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28来源:学生处(学生工作部)作者:动态浏览次数:10

这个夏天,三明学院的校园静了,但学生社区积蓄的能量却在八闽大地上奔涌。一支支从"一站式"学生社区走出的实践队,将理论学习、专业实践、社会服务融为一体,在田野山间书写着"知行合一"的青春答卷。

红色基因:从社区课堂到革命现场

在泰宁红军街的青石板上,资源与化工学院"丹霞薪火·古街新程"实践队的足迹与八十多年前的红军足迹重叠。学生社区里打磨的调研技能,此刻转化为对革命文物的系统性记录与保护行动——他们清理环境、拍摄影像,制作的双语保护手册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机电工程学院"红旗漫卷・苏区清流振兴实践团"在清流县林畲毛泽东故居聆听"救治病孩"的故事时,社区里反复研讨的"智能农业监控系统"方案已跃然纸上。当村支书巫升根称赞这些方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时,学生社区培养的跨学科思维正悄然改变着现实土壤。而在开元射箭中心,VR技术重现的"军民同训"场景,正是学生社区科技小组创新灵感的田野绽放。

 





文化传承:社区灵感激活千年古韵

"一站式"社区的文化墙遇上非遗瑰宝,碰撞出的是年轻化的传承路径。艺术与设计学院"客韵华裳·非遗薪传"实践队在沙县古街架起染缸,社区工作坊里反复练习的蓝染技艺此刻化作流动的非遗课堂。靛蓝的围身裙、孩童的刺绣肚兜在古街上铺展,社区讨论中萌生的"非遗+现代设计"理念,让传统纹样重获新生。

信息工程学院"南音寻踪"实践队在泉州南音艺苑录下《三千两金》的袅袅清音时,脑中回响的是学生社区"数字文化实验室"的讨论——如何用技术延续古老艺术的脉搏?他们记录下的观众访谈与传承人困境,即将在社区平台转化为南音推广的"青春方案"




服务赋能:社区技能对接社会需求

在沙县机场航站楼,建筑工程学院道路智能巡检实践队穿梭在旅客流中。学生社区里演练无数次的沟通技巧与问题分析方法,此刻化作精准的服务优化建议。他们记录的人流数据与行李痛点,为学院研发的跑道AI检测系统指明了"机场AI智能体"的升级方向——社区里的技术种子,正在真实场景中落地生根。

资源与化工学院"河小禹"队员们俯身沙溪河畔的身影,是学生社区环保社团日常的校外延伸。水样采集、pH值测定、溶解氧分析……实验室里的严谨操作被带到母亲河畔,社区倡导的"绿水青山"理念在躬身实践中沉淀为青年担当。



向世界讲述:社区小舞台连接国际大天地

海外学院"红脉茶香"团队在下党乡的茶山上,完成了一场从社区到世界的叙事跨越。学生社区英语角里打磨的讲述能力,在省级制茶大师王菊弟的手把手教学中找到了载体——他们用镜头记录掌心温度如何唤醒茶叶的生命,用英语重构"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奋斗史诗。"福见地标出海行动"短视频中,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故事正通过社区孵化的双语窗口,向世界传递。



从智慧社区的学习研讨到革命老区的沉浸体验,从实验室的数据推演到茶山上的汗水挥洒,三明学院学子用脚步丈量出"一站式"学生社区的立体维度。当社区积累的知识、技能与情怀在田野中验证、淬炼、升华,一条"理论学习-实践深化-能力反哺"的育人闭环已然形成。



暑期会结束,但实践激发的能量正回流校园——清流县的VR红色教案将植入社区思政课堂,南音数字档案将成为文化沙龙的素材,机场的智能方案正转化为毕业设计选题……这片"一站式"土壤滋养的青春之树,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枝散叶,让每一次向下扎根,都成为向上生长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