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教育与音乐学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部署,组织师生迅速投入到疫情防控攻坚战中,党员师生践行初心、勇当使命,各展其能,为“抗疫”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不忘初心 共度时艰
不忘初心、感恩常在。2003年“非典”肆虐时,教育与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林云刚刚跨进大学校门,回忆起母校的关心关爱和老师们的荫荫庇护,他至今仍感怀于心,十多年过去了,面对疫情,他离校不离岗、守好责任田。
带领全体辅导员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在最短的时间里,林云通过QQ、微信搭建疫情防控信息桥梁,核实学生详细信息,协助各辅导员处理突发事件,经常从早上工作到深夜,每天都要精准掌握全院1265名在籍学生的身体情况及思想动态;及时向学生传达国家抗疫决策、学校防控要求和疫情防控知识等信息,并在线上释疑解惑、正言辟谣,号召同学们身体力行、传递社会正能量。
爱心集结、共度时艰。他对辅导员们说:“疫情当前、考验人心,那些每日公布的疫情信息,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准确跟踪、反馈学生基本状态,就是为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做出的最大贡献;待到春暖花开,书香满校园,种下‘感恩’,让我们精心守护的万千学子在未来的人生路上,延续‘爱’的力量。”
哪里需要心理辅导 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我校建立了心理健康联动机制,引导全校师生严肃认真对待疫情形势,做好个人防护和心理调适,同时通过邮箱和热线为全校师生提供心理援助服务。
在学校只要跟“心理”辅导有关联,总会有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雷晓宁的身影。他不但是学校疫情防控心理辅导工作的中坚力量,也是三明市疫情防控心理疏导志愿服务队和福建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援助志愿者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他向全校心理委员群发送心理疏导材料10余篇共20多万字;1月29日起参加三明市团市委组织的“三明市疫情防控心理疏导志愿服务队伍”工作;参编《三明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心理疏导热线接听工作指南》(编写3000字);参加福建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援助志愿者工作;推送心理自助资料和心理服务资源43条。
他总是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他常说:“随时为全校师生提供切实的心理帮扶服务……”。
“守护好我的学生”是我最大的新年愿望
“陈导,我被确诊感染了新冠肺炎,我好害怕!”
“别怕,我和你的家人陪你共渡难关!”
教育与音乐学院辅导员陈丽斌的一名学生不幸被武汉返乡的邻居传染上了新冠肺炎,家长担心孩子被同学歧视,有意向学校隐瞒了病情。但是学生出于对辅导员的信任,主动向她交代了自己的病情,表露出恐慌的情绪和沉重的心理压力。
陈丽斌细心为该生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她不要恐慌,正视疾病,配合医院进行康复治疗,争取早日出院;并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告知家长学校会在保护学生的隐私,积极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问题,获得了家长的认可,每天主动告知孩子的治疗情况。
“虽然我们不能像最美“逆行者”一样奔赴前线,但作为辅导员,我们会把每一位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尽其所能成为他们的后盾。”该生已于2月8日康复出院,陈丽斌一直悬着的心也放下了,她说:“就等着疫情结束,看这群熊孩子继续在我面前晃悠。”
教育与音乐学院的辅导员们默默担当着学生的精神卫士,用一通通电话、百数条通知信息、上千条学生数据,守护着自己的“孩子们”。
“为家乡防疫出点力”是我应该做的!
在三明市将乐县动车站的出站口,一批青年志愿者正在这里值勤。每个通道都有两名戴着口罩、身穿防护服的志愿者为出站的旅客快速测量体温,教育与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郑博洋是其中的一员。
他在一次与亲戚的聊天中在得知县动车站需要志愿者,便第一时间报名了动车站的青年志愿者岗位,负责为出站旅客测量体温,一旦有旅客的体温超过正常标准,就会把旅客带到附近的医护观察站,由专业医护人员进一步测量确认。
“作为一名党员,投身防疫一线,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郑博洋如是说,“在人流量密集的车站值勤,不担心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有着良好的防护措施和防疫知识,我相信我能保护好自己,做好相应的工作。”
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阻击战,教育与音乐学院还有许多师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在行动,通过组织以“众志成城,共抗疫情”为主题线上元宵晚会,参与家乡志愿服务,为防疫捐款捐物,创作手工艺品等形式,齐心用实际行动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组织部、教育与音乐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