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提示】学校疫情防控专家咨询视频会议专家观点摘要

发布时间:2021-01-12浏览次数:734

为进一步做好寒假期间和春季学期开学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1月11日下午,教育部召开学校疫情防控专家咨询视频会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谷晓红,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中南大学副校长陈翔,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等7位专家应邀参加专家咨询。

一、关于学生放寒假和居家疫情防控

针对对学生放寒假,专家们一致认为,高校要坚持“错峰”原则,安排学生分批有序放假离校,应当允许学校所在地和生源地(或家庭实际居住地)均为疫情低风险地区的学生尽早离校返乡,学校所在地、生源地(或家庭实际居住地)为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的学生尽量不要离校。

针对对居家疫情防控,专家们一致认为,要加强对师生员工的健康教育,引导做好个人健康管理及健康状况监测,增强抵抗疾病能力,寒假居家保持良好生活作息及饮食习惯,注意保暖避寒、科学运动。严格遵守当地疫情防控规定,做好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等个人防护措施,寒假期间不跨省旅游。

关于疫情形势分析,专家们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季节性特点非常明显,今冬明春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能麻痹大意,增强防控意识,但也无需恐慌与过分焦虑,要科学看待疫情发生规律。国内聚集性疫情规模范围有区别,不同地区要不同对待,每一起聚集性疫情发生以后,平均处理时间一般都是两到三周。疫情形势要考虑地理位置和时间轴,相应政策措施不能全国“一刀切”,要动态科学把控、精准施策。

关于师生离校返乡,专家们认为,高校要坚持“错峰”原则,要从学校所在地和学生生源地(或家庭实际居住地)两个角度来考虑,安排学生分批有序放假离校。学校所在地和学生生源地(或家庭实际居住地)都属于低风险地区,且14天内都无本土确诊病例,就没有必要限制或劝导学生留校过春节,应当鼓励学生尽早离校返乡,途中做好严格的个人防护与健康监测。学校所在地、学生生源地(或家庭实际居住地)为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的学校,应按照属地管理要求,暂时让学生不离校,待疫情有效控制后,再安排学生分批有序离校返乡。

关于居家疫情防控,专家们认为,师生要因时因地因人做好疫情防控,配合和遵守当地疫情防控规定和要求,做好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等个人防护措施,不建议寒假期间旅游,减少走亲访友、减少聚集。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健康教育,倡导居家期间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注意保暖避寒,合理膳食,保持健康饮食习惯,科学运动,提高免疫力与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二、关于今年寒假期间高校疫情防控

专家们一致认为,高校要妥善安排留校师生寒假生活,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及关心关爱工作,坚持疫情防控好的经验做法,把好“校门关”,做好师生健康状况监测,加强对聚集性活动的管理,坚持人物同防、多病共防,防范多种传染性疾病叠加风险,科学防控、精准施策。

学校要妥善安排留校师生寒假生活,制定针对假期留校学生生活学习、疾病防控等方面管理的方案,给学生提供全面保障服务,包括心理疏导、防病管理、学习工作生活管理等,让学生感受过年氛围。要继续延续2020年积累的校园疫情防控经验,把好“校门关”,严格入校测温、查验健康码等措施,继续做好在校师生发热、咳嗽等症状主动监测与处理,做好教室、食堂(冷链食品管理)、宿舍、实验室等重点场所卫生管理。要因时因地因校细化防控方案,制定完善各种预案,一旦学校发生疫情,要求及时启动预案,对学生所在班级、宿舍、楼宇等场所,实施应对防控措施,同时注意根据属地疫情防控等级和要求动态调整校园防控措施。要坚持人物同防、多病共防,主动防范今冬明春新冠肺炎疫情与其他常见传染病叠加风险,加强日常管理和聚集性活动管理,尽可能减少校内聚集,以最小单元群体管理。

三、关于春季开学学校疫情防控特别是师生返校疫情防控

专家们一致认为,要“错峰”返校,避免人群过多聚集,因时因地因校细化防控方案,做好预案及应急演练。建议学校所在地、学生生源地(或家庭实际居住地)为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的师生延期返校,学校要完善延期返校师生管理政策,做好相关服务保障工作。要教育师生返校途中做好个人防护,返校后的前2周应严格控制活动范围,少聚集,尽量不组织室内聚集性活动,返校14天后再开展校内活动。

学生开学返校应与放假离校一样,也要从学生生源地(或家庭实际居住地)和学校所在地两个方面考虑。学校应至少提前14天密切观察学生生源地(或家庭实际居住地)和学校所在地的疫情情况。如果两地都是低风险地区,就可以按照要求安排学生错峰有序返校。如果学生生源地(或家庭实际居住地)当前疫情风险等级为中高风险的,学生暂不返校,可在生源地(或家庭实际居住地)疫情风险等级调整为低风险后再返校。学校应教育引导学生遵守本地疫情防控规定,非必要不离家,并对延迟返校的学生制定相应政策,保障学生学业。如果学校所在地当前疫情风险等级为中高风险的,未返校学生暂不返校,可在学校所在地疫情风险等级调整为低风险后再安排学生返校。学校要制定并及时启动暂缓开学、在线教学等防控预案。

师生返校开学后,要保持开学前两周的相对静止期。一方面,学校暂时先不举行聚集性较大的活动,减少相对活动力度。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上课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寝室间不串门,尽量将活动范围控制在固定的教室、食堂等最小范围。此外,学校还要对师生员工加强疫情防控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

四、关于学校对返校师生是否需要开展核酸检测

专家们一致认为,要根据不同情况,决定是否对返校师生开展核酸检测,在学校所在地疫情防控政策与形势允许条件下,不倡导开展返校全体师生核酸检测,特别是从低风险地区返校师生非必要可不做核酸检测。如果学校所在地为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学校要对在校重点人群或者全校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如果学生来自刚从中风险调整为低风险的地区,或者来自中高风险地区所在省份的其他地区,建议在返校时进行核酸检测。学校要与所在地联防联控机制做好核酸检测相关衔接工作。

五、关于高校师生是否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专家们一致认为,高校师生疫苗接种应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安排进行,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鼓励高校师生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目前,正在进行的疫苗接种是针对高传播和高暴露风险的重点人群,主要有医务人员、入境管理服务人员、交通运输系统工作人员以及接触进口物品的从业人员等。

高校要按照国家整体部署,在条件具备情况下,积极有序推进师生接种疫苗,做好师生疫苗接种及接种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登记、救治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