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正星在长征出发纪念馆给学生们讲解三明的红色历史。
“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这句话,是余正星的座右铭,也是他创业路的真实写照。
1995年出生的余正星是已经有5年红色研学旅游创业经验的行业老“驴友”了。常带着青少年研学团探寻红色印记的他被孩子们亲切地称呼为“小鱼老师”
打造研学品牌
大学时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就读是余正星研学创业路的起点。
2016年在三明学院读大二的余正星和老师走出学校撰写研究论文,发现了红色研学商机。
“导师带我走遍了省内的红军长征路线,旅途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红色资源保护得很好,可以形成有规划的旅行线路。”余正星说在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下,他成立了旅行工作室,专注于红军长征路线体验,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余正星初次创业就获得了成功,也找准了方向。2018年6月,大学毕业的他开始深挖红色研学内容根据红军长征路线与井冈山红色研学基地、瑞金红色研学基地等达成合作立足开发红军长征全路线研学服务,并依托学校资源成立三明市知行研学旅行服务有限公司。
“这个小伙子踏实肯干,学习和工作能力都很强。”三明学院创新创业创造学院院长助理杨红梅说,学院帮余正星对接了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三明)的场地,为他提供了租金、水电减免等优惠政策,助力余正星做出一番成绩。
余正星的公司渐渐步入正轨时,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他的红色研学事业接受了一场考验。
“不仅全国性的红军长征路线停止开团,省内的线路也都取消了。”余正星说遇到疫情,旅行市场陷入停滞,公司数月“颗粒无收”。
及时转型才能自救。疫情暴发前,红色研学线路的游客,大多会带些当地特产回家,而对余正星来说,这就是企业转型的契机。
余正星首先想到的是利用原先红色研学线路中,清流、建宁等地的农特产品。带领团队开展线上农特产品销售。
永安老酒、清流赖坊花生建宁莲子......余正星选出我市各地最有特色的农特产品对接大户实地老容并逐一进行质号把关让顾客吃到放心的三明特产。
除了农特产品外,余正星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印制了“风展红旗如画三明”的纪念章、文创水杯等结合了三明特色的纪念品,获得了顾客们的交口称赞。
线上销售多点开花化解了企业的危机。2020年,通过衣特产品、纪念品销售
知行研学旅行服务有限公司营收20多万元,余正星的脸上也重新绽放出笑容。
深耕本土文化
对余正星来说线上销售虽然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但“老本行”红色研学旅游陷入停滞是他一直挂在心-的“结”。
三明的红色资源非常丰富,怎么才能把它们利用起来,重新打开市场?
位于岩前镇的市中小学生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的设立,让余正星受到了启发,他实地考察了清流县的05兵工厂(七星岩洪流机器厂),那里有完备的游乐设施、浓厚的红色研学氛围,依托05兵工厂举办面向中小学生的军事训练夏令营一定大有可为。
说干就干,2020年6月,余正星推出“21天军事成长营” 招收了来自省内各地的200余名学员,在05兵工厂中接受红色教育。
“小鱼老师”的讲解很细致,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从龙岩市来参加夏令营的学员许霖说,21天军事化管理中,余正星对红军遗址深入浅出的讲解深受学员的喜爱,也让他得到了“小鱼老师”这个亲切的称呼。
除了举办夏令营,余正星还和特殊教育学校以及福州、厦门等教育培训机构达成合作,提供研学等各类相关服务,为近5000名学生提供研学服务,开发了3个校本课程,通过转型发展,2020年营收逾100万元,把“老本行”重新干出了光彩。(本报记者 陈登达文/图)
(三明日报2021年5月21日)
链接地址:http://smrb.smnet.com.cn/pad/layout/content/202105/21/content_104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