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7月2日海峡理工学院“知行合一”实践队赴泉州开展暑期实践活动。实践队成员以专业视角解码千年文脉,用青春笔触记录非遗魅力,在古韵今风中探寻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

实践队第一站走访泉州非遗博物馆,集中参观泉州彩扎、泉州花灯、李尧宝刻纸、江加走木偶头雕刻等400份展品。在“非遗技艺长廊”,形态各异的非遗展品令队员们目不暇接。泉州彩扎作品《百鸟朝凤》以300余片彩纸手工剪裁拼贴,凤凰羽翼栩栩如生;国家级非遗项目泉州花灯展区内,针刺无骨花灯上万针的镂空图案透着柔和光晕,刻纸灯上金箔镶嵌的牡丹纹样富丽堂皇;而江加走木偶头雕刻展区,神态各异的木偶头令人称奇,“三分雕刻七分画”的精湛工艺,让每个木偶都仿佛拥有鲜活的灵魂。此外,《海丝航标颂》《南音魂》《走马》等南音经典曲目,以技法精湛、韵味十足的纯器乐演奏,生动展现南音艺术的非凡魅力。
在互动体验区,队员们跟随木偶雕刻传承人学习“三雕七画”技法,队员们接过刻刀尝试,在木屑纷飞中体会到一刀一刻间凝聚的匠心。每道刻痕都藏着匠人的匠心。“想不到木偶雕刻要经过选料、细雕、打磨、上妆等38道工序,要在不足5厘米的木料上雕琢出‘三庭五眼’的精准比例。”实践队队长吴锴涵感慨的说,今后我们将发挥艺术专业优势,把非遗元素融入现代产品,努力利用虚拟现实、3D建模等技术让非遗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此次泉州之行,海峡理工学院实践队以专业之力对话千年非遗,用创新之举激活文化基因。此后将深化“非遗+专业”融合模式,引导更多青年大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海峡理工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