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脉长征”社会实践队赴福州、永安重走战时迁校路

发布时间:2025-07-09浏览次数:10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深刻体悟并传承伟大抗战精神,7月3日至5日,三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脉长征”社会实践队以“重走烽火迁校路,赓续教育报国情”为主题,奔赴福州、永安两地,追寻抗战时期福建进步师生的光辉足迹,在行走中触摸历史脉搏,在实践中感悟家国情怀。

乌山溯源:寻爱国基因薪火相传

实践队首站抵达福建师范教育的摇篮——福州乌山。这里,是福建教育爱国精神最初的燎原星火。1903年,陈宝琛先生在此创办全闽师范学堂,将“教育救国”的使命深植于建校初心。在乌山脚下邓拓故居,队员们深刻体悟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以邓拓为代表的闽师学子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的矢志报国心。

  史馆明志:悟救亡热血教育担当

翌日,实践队走进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面对馆藏抗战文物史料,队员们系统了解到,日寇全面侵华后,福建教育界为保存文明火种、延续民族文脉,毅然内迁办学的壮举。以厦门大学、福建省立师范学校为代表的院校师生,怀“救亡图存”的赤诚担当,携滚烫热血于颠沛流离中“弦歌不辍”的坚守,深深震撼了实践队一行。

旧址砺心:感弦歌不辍文化韧性

抵达曾为福建代省会长达七年半的永安,队员们循着战时闽师迁校足迹,先后探访永安文庙、大湖闽师旧址、吉山国立福建音专旧址、黄历福建省立农学院旧址及霞岭福建省立师范专科旧址。通过讲解与史料研读,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物质极度匮乏却精神无比富足的“战时课堂”:师生们在炮火中坚守讲台,以文化为刃抗战,以学识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脉搏在艰苦卓绝的办学环境中依旧澎湃跃动。烽火中淬炼出的文化韧性与知识分子风骨,在队员心中翻涌起滚烫的生命温度。

新篇共谱:话遗产活化时代使命

为探索新时代抗战遗址“保下来”“活起来”的路径,实践队通过深入调研旧址保护与活化现状,与永安吉山村黄启龙书记、大湖镇文化站胡丕平站长展开交流。吉山村借力上海音乐学院资源,将福建音专旧址融入研学旅游与民宿发展,激活红色旅游经济;大湖镇与三明学院紧密合作,聚焦闽师文化挖掘与旧址群保护开发,探索校地共建新模式。队员们以问卷、访谈等形式,思考作为新时代闽师精神传承者,如何深度参与其中,让遗址遗迹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活力。

“触摸古厝砖石上的战时刻痕,聆听基层干部助力文保的实践,历史不再是冰冷的铅字,化为可感触、可传承的精神血脉。”队长刘赵睿深有感触。据悉,三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引导青年学子重温先辈无私奉献、团结御侮、勇于担当的光辉事迹,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强国建设新征程。

(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