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16日,三明学院联合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师生代表,奔赴三明市沙县区、三元区、泰宁县,开展联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聚焦挖掘三明“红色、绿色、古色”文化内涵,推动高校专业实践与地方文化传承深度融合,以思想艺术碰撞为校地共建注入新活力。
寻味沙县:舌尖烟火里的奋斗史,红色沃土上的初心课
实践首站,团队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走进“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师生们沉浸式调研沙县小吃从“一元进店、两元吃饱”的市井滋味,到产业化发展的蜕变历程,深挖“实说实干、敢拼敢上”的沙县精神。
随后,团队专程探访中共沙县特别支部旧址、张廷发将军纪念馆。夏茂镇团委书记赖淑超通过泛黄的史料、珍贵的实物,生动还原了革命先辈在沙县地区建立党组织、开展武装斗争的烽火岁月。从“小吃创业”的奋斗故事到“革命斗争”的红色记忆,师生们深刻体会到沙县文化中“烟火气”与“英雄气”的交融,既为饮食文化创作积累素材,更从红色历史中汲取了艺术创作的精神力量。
溯源三元:文明遗址中的守护情,红色村寨里的鱼水情
7月13日,团队转赴三元区万寿岩遗址。这座被誉为“闽人之源”的史前遗址,从矿业开发威胁到纳入国家保护的转折历程,让三明学院戴言同学深有感触:“从‘煤矿威胁’到‘国家保护’,万寿岩的守护故事太动人了。文物保护者用坚守让‘闽人之源’的文明火种延续,这种对文化根脉的珍视与担当,值得我们不断挖掘和传承。”
聚焦“忠山十八寨”红色底蕴,师生们走进忠山村。红七军团司令部旧址、战地医院等革命遗迹中,实物展陈与历史影像生动再现军民鱼水情深的往事。红色文化展馆的鲜活故事,为两校红色题材创作播下创意种子。
醉美泰宁:红色足迹中的初心忆,人文自然里的交响诗
泰宁之行里,红军街的革命标语承载着红色记忆,师生们驻足细品斑驳墙面上的红军口号,重温革命年代军民同心的热血岁月;国家级文保单位尚书第与明清园相映成趣,前者“三厅九栋”的官宅格局与后者汇聚的明清古建构件,共同勾勒出“古色”文化的历史纵深,让师生们在木雕砖刻中触摸时光肌理。
实践尾声,两校师生在泰宁水车广场举办“青麟泰宁音乐会”。作为校地合作品牌的重要实践成果,这场演出将连日来的文化感悟融入创作,用歌声与表演诠释对三明“三色”文化的理解,让艺术之美在实践成果中绽放。
未来,三明学院将依托三明丰富的“三色”文化资源,持续深化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合作,以实践为笔、以文化为墨,让青年学子在行走中读懂三明、爱上三明,让地方文化在青春创作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