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在线】“一日一剧”不停歇:明院学子微短剧点亮新疆推普路

发布时间:2025-08-12浏览次数:10

“这个是‘金眶鸻(héng)’,不是‘金匡鸟’!”在玛纳斯湿地公园,三明学院“疆来有我”推普剧社实践队负责人黄美如正指着景区介绍牌,向游客们耐心纠正发音。这个互动场景,正是该实践队坚持“一天一剧”创作节奏的生动缩影。7月17日至23日,这支由三明学院电视台骨干组成的队伍在玛纳斯县开展“文化润疆”活动,把语言课堂搬到社区、企业和田间地头。他们通过充满地方特色的微短剧,结合进村入户宣讲、社区小学支教、推普先进个人采访等多种形式,让普通话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深入人心。

政校联动,“语言+”贯通援疆新路径

实践伊始,团队便走进玛纳斯县福建援疆三明分指挥部。会议室里,实践队员与援疆干部、县教育局负责人围桌而坐,一场关于“推普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的座谈热烈进行。双方经过深入交流,达成明确共识:语言推广工作需紧密结合当地产业实际需求、文化传承保护与民生改善目标,实现深度融合。“剧本必须既规范又接地气,反映本地生活。”在县教育局的另一间会议室,实践队员与当地干部正围绕微短剧制作展开讨论。桌上摊开着剧本初稿和角色分配方案,大家逐条梳理。讨论中,双方一致决定将哈萨克族语言特色、当地特色美食文化等元素有机融入剧情设计,确保推普内容贴近当地群众,易于接受。

微信图片_2025-08-12_142827_628.jpg

方言碰撞,趣味短剧“声”动推普课堂

教室里的哄堂大笑、湿地边的专注拍摄、博物馆内的专业讲解...这个夏天,实践队将镜头变成了推广普通话的独特载体。在“红领巾小课堂”内,30名中小学生正投入地演绎着微短剧《什么?馕来了!》。当剧中角色用方言念出“馕”字时,台下的小观众们忍不住笑出声。“刚才那句方言听着好玩,但后面普通话的‘馕’字更清楚,也更好懂。”参与演出的队员李小梅解释道。

同样寓教于乐的短剧《究竟xìn福还是xìng福》,通过方言与普通话的趣味碰撞,让小演员和观众们在轻松氛围里理解了发音规范的重要性。“以前真没太注意前后鼻音的区别,演了这个剧就记住了。”小演员们对着镜头兴奋地分享。团队创作的微短剧不止于此,《古诗文里的口音风波》、《快看!是金匡鸟啊》、《直播间里的“葡萄酒”风波》等作品,更是巧妙融入了地方特色、产业场景和生态保护。自7月28日起,这六部作品已在玛纳斯县融媒体中心和三明学院电视台线上平台同步推出,上线以来播放量、点赞量双双破万。

微信图片_2025-08-12_142908_134.jpg

青春智慧,淬炼民生发展“语言钥匙”

这些生动微短剧的创作灵感,源自实践队扎实的基层走访。队员们深入清水河乡团庄村,采访了村党支部副书记、推普先进个人吾拉塔依·赛德力,详细记录了他通过开办夜校,帮助村民掌握普通话、对接旅游市场的成功案例。“村民通过夜校学习普通话已成功实现外出就业,但农家乐、牧家乐等民宿产业从业者仍需提升服务语言能力。”吾拉塔依·赛德力坦言道。基于此类真实需求,实践队创作了微专题片《天山下的推普人》。该片以吾拉塔依·赛德力的推普故事为主线,穿插实践队调研、教学、拍摄的珍贵画面,真实呈现了语言能力如何成为当地群众打开就业门路、提升服务品质的“金钥匙”。

微信图片_2025-08-12_143049_920.jpg

步履铿锵,成果丰硕。“疆来有我”推普剧社以“一天一剧”的高效节奏,五天深入玛纳斯12个点位,完成6部微短剧拍摄、3场社区活动、2次政企座谈,累计采访干部群众超50人次。带队指导老师王劭政在总结此行时表示:要善用年轻人喜爱的短视频,尤其是集趣味性、实用性、传播力于一体的微短剧,为普通话推广注入新媒体时代的澎湃活力。他强调,这不仅是对高校语言教学实践的优化升级,更是拓宽推普工作社会影响面的创新密钥。

据悉,“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联合主办,旨在服务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实践团队以青春之名,用充满创意的影像语言,在新疆大地上架起了一座连通心灵、助力振兴的“声”动桥梁,响亮诠释着“疆来有我”的青春担当。

(以上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链接:

https://xyh.univs.cn/a/xyh_xyh_smxywhcbxy/250812/2017097.shtml?source=xyh

时间:2025-08-12

来源:中国大学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