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金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对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提出殷切期望。三明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地方发展作为重要使命。即日起,本专栏推出“立德树人 服务发展”系列报道,聚焦学校在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展现三明学院以特色发展服务福建高质量发展的担当与作为。
近日,三明学院收到北京姚基金公益基金会的感谢信,对学校在2025年“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全国赛事中组织的162名师生志愿者表示诚挚谢意。信中特别点赞了志愿者们展现的专业素养与奉献精神。这封感谢信,成为体育与康养学院多年来深耕乡村体育教育、践行“以体育人”理念的生动注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青少年体育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基石,而乡村体育教育更是推动教育公平、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自2021年起,体育与康养学院与姚基金合作开展公益体育支教,以系统化体育教学、专业化篮球训练和规范化赛事组织为抓手,有效缓解乡村小学体育师资不足、课程内容单一等现实问题,切实推动乡村体育教育质量提升,助力更多孩子在运动中健康成长。
趣味课堂,让体育“活”起来
面对乡村体育资源匮乏、部分家长“重文轻体”观念根深蒂固等现实困境,体育与康养学院的支教志愿者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体育课堂焕发新活力。在屏南县棠口中心小学,志愿者刘海龙用“趣味篮球赛”打破训练的枯燥;在平潭,林缘将排球网改造为投篮训练器,用农用竹筐制作移动篮筐;陆宏设计出“12345,上山打老虎”口令式训练法,把技术教学融入游戏情境。在传授体育技能的同时,志愿者们更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孟可桦见证了内向女孩欣欣(化名)通过篮球训练重拾自信;傅凌志在疫情期间坚持线上指导,陪伴学生从畏缩不前到敢打敢拼。这些点滴变化,生动诠释了体育在人格塑造中的独特价值,也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投身乡村教育的责任担当。

精神引领,把根“扎”下去
体育与康养学院将教育家精神贯穿支教全过程,引导志愿者在实践中锤炼育人本领,在服务中坚定从教信念。近年来,学院师范生培养成效显著,学生在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在省级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中屡创佳绩。近五年来,学院师范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提升78%,普通话证书通过率提高50%,篮球裁判证及教练证通过率增长127%。尤为可喜的是,81%的师范生选择毕业后投身教育事业,其中63%奔赴基层一线任教,就业满意度达98%,逐步形成了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体育教师队伍。

协同共建,让机制“转”得稳
经过多年探索,体育与康养学院与姚基金合作不断深化,逐步构建起“高校+公益组织+地方政府”多方联动的公益支教模式,形成“硬件捐赠+师资输送+赛事平台”的完整服务闭环,显著增强了项目的可持续性与影响力。截至目前,项目已在62所乡村小学系统开展体育支教,受益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提升至83.6%,学习积极性与心理素质同步增强。累计输送9支校队晋级姚基金全国联赛,荣获冠军3项,帮助一批批乡村孩子圆了“国赛梦”。因表现突出,三明学院被姚基金授予“志愿者基地”“优秀合作高校”称号,“篮球支教志愿服务项目”荣获2025年福建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五年来,体育与康养学院累计派出207名志愿者,服务乡村学生4.2万人,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乡村教育振兴的“双向奔赴”。站在新的起点,体育与康养学院将继续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以体育支教为社会思政大课堂,不断深化体教融合,拓展服务网络,为推动福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青春力量。
(体育与康养学院/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