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朱丹宇 通讯员 吴爱娣 文/图
今年,三明学院为2025级新生精心准备的“开学第一课”,从“烽火闽师”讲起,引导学子们感悟抗战校史中蕴藏的信仰力量,在回望历史中锚定人生方向。
“希望同学们铭记这段烽火弦歌的历史,传承好闽师的精神火炬,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三明学院以史育人,将一段烽火岁月中坚守教育的峥嵘历程,转化为激励新时代学子砥砺前行的生动教材。校领导以“铭记历史 传承精神——从烽火闽师中汲取奋进力量”为主题,深情为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这堂厚重的‘开学第一课’,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的奋进之路。”2025级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学生尧瑞凝表示,“我们将以‘明德、明理、明志’的校训为帆,传承烽火中不灭的教育薪火。”
回望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福建沿海局势危急。为保存教育火种,学校前身——福建省立师范学校(简称“闽师”)于1938年3月内迁至战时省会永安,借文庙坚持办学。1939年5月,文庙遭日机轰炸,师生连夜转移至大湖,以祠堂、民房为课堂,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坚守教育救国理想,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办学史诗。
如今,三明学院设立“烽火中的闽师”专题展馆,以丰富的图文、实物与档案,系统呈现闽师师生在大湖开荒建校、开展国民教育实验、组织抗日宣传等感人事迹,全面展现他们在民族危难之际的坚守与担当。
“第一次看到那些泛黄的教材和师生垦荒的老照片,我才真正理解‘坚韧’二字在校史中的分量。”202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生张馨怡在参观时感慨道。
“空袭频繁时期,师生们昼伏夜出,雨天在文庙上课,晴天疏散至郊外树林。学习知识、练就本领是他们不变的追求。”校党委宣传部“明曰”讲解队队员卓锦茜向新生讲述那段艰难岁月。本学期,讲解队已为1245名新生开展44场专题讲解,让抗战校史成为浸润心灵的生动课堂。
闽师抗战办学历程,不仅是校史中最厚重的一页,更是中国抗战教育史的一个缩影。这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孕育了“笔杆传知识、枪杆卫家国、锄杆谋生计”的“三杆教育”理念,铸就了以“爱国、坚韧、创新、担当”为核心的闽师精神。
“闽师学子曾‘毁家纾难、投笔从戎’,把读书和救国紧紧相连;也曾在粮食短缺时垦荒耕种,用‘筚路蓝缕’的坚韧守住教育初心……”在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张君诚的话语掷地有声。他勉励同学们从闽师精神中汲取力量,成为具有“明德明理明志”特质的“明院制造”。话音未落,现场掌声雷动。
“以前总觉得校史是遥远的故事,直到听完校长的话,再路过‘师源大道’‘致用大道’,才真正产生共鸣。”2025级硕士研究生苏子航说。
如今,漫步三明学院校园,以校史元素命名的道路随处可见:以创始人陈宝琛命名的“宝琛路”,镌刻办学初心;记录大湖艰难岁月的“大湖路”,承载坚韧品格;标记师范教育起点的“麒麟山路”,见证创新发展。2023年,在学校办学120周年之际,这11条道路正式成为校园中的“活化石”。
“每次走过‘大湖路’,仿佛能看到前辈们在烽火中参与抗日宣传的身影。”2024级本科生陈宇恒说,“作为新时代明院学子,我们生逢强国时代,肩负强国使命,要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贡献智慧和力量。”
从1903年的全闽师范学堂,到如今的三明学院,学校跨越两个甲子的风雨历程。抗战时期的坚守,已成为学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段烽火办学的历史,正持续激发师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为学校创建一流应用型大学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链接:http://smrb.smnet.com.cn/pc/layout/content/202510/16/content_174409.html
来源:三明日报 2025-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