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服务发展│烽火弦歌育新人——三明学院“沉浸式”大思政课让抗战精神在校园扎根生长

发布时间:2025-10-22浏览次数:11

    编者按:金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对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提出殷切期望。三明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地方发展作为重要使命。即日起,本专栏推出“立德树人 服务发展”系列报道,聚焦学校在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展现三明学院以特色发展服务福建高质量发展的担当与作为。


秋日的三明学院校园,金风送爽,绿意依然。在“烽火中的闽师”专题展馆内,2025级新生张馨怡驻足于展柜前,凝视着那些泛黄的教材、斑驳的垦荒旧照,轻声感叹:“第一次亲眼见到这些实物,我才真正读懂校史中‘坚韧’二字的分量。”  

这样的触动,并非个例。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三明学院以史为鉴、以课为桥,将一段烽火岁月中教育救国的壮阔历程,转化为浸润心灵、铸魂育人的“沉浸式”大思政课,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校园中焕发新生。  

“希望同学们铭记这段烽火弦歌的历史,传承好闽师的精神火炬,不负时代,不负韶华。”新学期伊始,校领导班子全体成员走进课堂,以“铭记历史 传承精神——从烽火闽师中汲取奋进力量”为主题,为2025级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校党委书记陈列平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授课时,深情讲述了学校前身——福建省立师范学校在抗战烽火中内迁永安、坚持办学的艰辛历程,生动诠释了“教育救国”的初心与担当。  

专题展馆成为思政教育的“实景课堂”。“烽火中的闽师”展览以丰富的图文、实物与档案,系统呈现了师生在战火中开荒建校、开展国民教育、组织抗日宣传的感人事迹。“为了躲避日军轰炸,师生们常到树林上课。国难当头,读书救国是他们不变的信念。党委宣传部“明曰”讲解队队员卓锦茜的讲述,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可感可触的精神养分。

  

思政课不止于课堂,更走向田野与社会。教育与音乐学院师生奔赴永安大湖,在省立永安师范旧址聆听“三杆教育”的源起;马克思主义学院“烽火弦歌·青春传灯”实践队利用暑期深入永安文庙、改进出版社旧址,通过抖音直播讲述文化战士羊枣的抗战事迹;资源与化工学院组织观看历史影片《731》,在影像记忆中强化使命认同。  

“这堂抗战思政大课,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202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尧瑞凝说,“闽师在战火中锤炼的‘爱国、坚韧、创新、担当’精神品格,是激励我们矢志前行、接续奋斗的力量源泉。 

艺术,已成为传承抗战精神的鲜活载体。红色经典《沂蒙山》专场音乐会连番上演,师生们在艺术的洗礼中,深刻感悟到家国情怀的磅礴力量。饰演海棠的音乐学专业学生朱纭坦言:“每一次排练,都是对革命历史的再学习、对精神血脉的再体认。”  

此外,“烽火回响·青春颂歌”合唱比赛、“声动烽火·情系和平”朗诵大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的育人矩阵。参赛选手孙缘表示:“我们用声音传递历史的温度,让先辈的热血故事穿越时空,直抵心灵。”  

漫步校园,以校史命名的道路成为“行走的思政教材”:“宝琛路”镌刻办学初心,“大湖路”承载烽火记忆,“致用大道”标记应用型底色2024级本科生陈宇恒说:“每次走过‘大湖路’,仿佛能看见前辈们在战火中奔走宣传的身影。作为新时代明院学子,我们更应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从抗战内迁的艰苦办学到新时代的应用型大学建设,三明学院始终将教育报国作为精神底色。校长张君诚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勉励学子:“从闽师精神中汲取力量,成为具有‘明德明理明志’特质的‘明院制造’”。如今,这段烽火岁月的办学史诗,正持续激发师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为学校创建一流应用型大学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党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