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26日,由全国数字经济教育发展联盟、三明学院主办,三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三明市经济学会承办的“2025全国数字经济人才创新培养暨福建省数字经济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三明学院成功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数字经济专业的学者及数字经济研究领域的企业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数智融合·特色育才·学科跃升”主线,深入探讨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25日上午,研讨会在三明学院学术会议中心隆重开幕。三明学院副校长陈日清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全国数字经济教育发展联盟、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涛教授随后致辞。
 
 
   本次论坛的主旨报告环节分为上下两个阶段。上半场主论坛由福州大学计划财务处处长严佳佳教授主持,下半场主论坛由三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张桂梅教授主持。
   
全国数字经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书记袁健红教授以“数字经济专业建设:从规范到智能”为题,结合东南大学的实践经验,从数字经济人才的新需求、专业特点与专业特色等方面,回答了“数字经济应培养怎样特色的人才”这一问题;从培养目标、核心课程、教学方式及实践基地建设等角度,系统阐述了如何规范化培养数字经济特色化人才。此外,袁教授还探讨了数字经济特色人才的智能化培养路径。
   
 
 
   全国数字经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蔡熙乾教授在题为“数智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报告中,从国家政策和人才培养本质规律的高度,系统阐释了数智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底层逻辑,并从科学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等多维视角,深入探讨了面向数字经济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苏立副教授作题为“数字经济人才创新培养与学科建设——中国人民大学的实践与探索”的报告。苏教授从“AI+经济学”交叉创新新路径、全链条人才培养框架建设以及“校企合作+实地调研+产学研基地”立体实践体系构建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在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中的探索与经验,使与会者对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全国数字经济教育发展联盟代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商学院副系主任周烁副教授以“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基于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理论视角”为主题,系统阐述了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周教授提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三大着力点:一是强化技术创新,突破前沿与融合领域关键技术;二是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新兴与未来产业;三是加快人才培养,塑造创新型人才体系,为建设数字中国和实现可持续增长提供智力支撑。
   
 
 
   25日下午,研讨会举行以“数智融合与特色化人才培养”为主题的圆桌论坛。来自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展开深入交流。论坛聚焦如何实现数智技术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分享了各校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和产业学院发展等方面的典型经验。与会专家指出,在推进数智化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既要注重数字技术赋能课堂教学的创新,也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论坛还就师资队伍建设、跨学科课程设计及产教融合机制等现实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提出多项建设性意见,为今后特色化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思路。
   
 
 
   26日上午,与会人员走进沙县小吃实践教学基地,深入调研地方特色产业与高校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调研过程中,基地负责人重点介绍了校地合作的成果,展示了学生在产品研发、数字营销、供应链管理等环节的实践案例。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沙县小吃实践教学基地是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典范,为数字经济背景下地方高校探索产业导向的人才培养路径提供了生动样本,对推动高校课程改革和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本次学术研讨会既有对数字经济时代学科建设规律的深刻洞察,也有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鲜活实践,更有对福建乃至全国数字经济人才供需适配的务实思考。从课程体系优化到产教融合深化,从学科交叉创新到区域特色发展,每一份见解都凝聚着深耕领域的积累,每一个观点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交流中凝聚共识,在探讨中明晰方向。此次会议不仅是前沿思想的“交汇站”,更是产学研深度耦合的“加速器”。
   
(经济与管理学院/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