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金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对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提出殷切期望。三明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地方发展作为重要使命。即日起,本专栏推出“立德树人 服务发展”系列报道,聚焦学校在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展现三明学院以特色发展服务福建高质量发展的担当与作为。
“如何利用AI工具快速定位前沿课题?怎样高效梳理海量文献……”近日,一场题为《百年数据筑基,Web of Science研究助手加速科研创新》的专题讲座,面向130余名科研骨干现场开讲。这是图书馆打造“致用学堂”品牌系列课程的生动缩影,也是其以信息素养教育赋能师生成长、服务学校发展的真实写照。
面对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愿景,图书馆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使命,着力构建集资源保障体系、全链条服务创新与特色文化浸润于一体的立体化赋能新格局,正从传统的知识存储与借阅阵地,加速转型为驱动教学科研创新、涵养师生成长的活力智慧引擎。
打造“信息课堂”,为科研创新夯基垒台
面对师生在信息时代的新需求,图书馆的回应是构建一个“无处不在的课堂”。从新生入馆的“第一课”,到“致用学堂”围绕Web of Science、ProQuest等工具开展的深度辅导,再到信息检索大赛、专利分析竞赛的实战锤炼,图书馆铺设了一条从“信息新手”到“科研能手”的成长路径。三年来,累计举办各类培训讲座40余场,覆盖师生近万人次,组织参赛600余人次,获奖70余人次。

“师生到哪里,资源与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为此,图书馆不仅构建了涵盖十余种中外文数据库的资源体系,更打造了专业的“ESI学科服务团队”。团队编制的《学科发展分析报告》和《教师ESI论文引文目录》,已成为各学院洞察学科态势、规划发展路径的“战略地图”。
做优“实践课堂”,为育人服务增温添效
服务是图书馆最生动的语言。在这里,您能看到“党员先锋岗”前,馆员为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的温暖微笑;能看到91名学生馆员经过系统培训后,在岗位上践行“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专注身影;也能看到知识产权服务团队作为“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将专业的专利知识从校园送进企业,促成多项合作意向。

服务的边界正在不断打破。面向三明市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图书馆打开了校史馆与古籍修复的大门,让文化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中萌芽。依托FULink平台,一年近600篇次的文献传递请求得到响应,相当于为师生建起一座“云端百万书库”。深化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大学等科技查新站的协同合作,全年超700篇次的查新、查重及论文引用认证服务,则为师生的学术成果提供了权威的“质量认证”。

拓展“文化课堂”,为文脉传承搭桥铺路
图书馆深知,其使命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传承文明。于是,“半月谈”读书会上,思想在伦理学经典中碰撞闪光;网络文化朗诵大赛中,青年学子用声音抒写对祖国的热爱;阅读嘉年华里,抗战时期的办学历史与先辈精神被再度激活,成为激励师生的宝贵财富。

文化的活力更在校地合作中迸发。从与清流县共编书院文化文集,到赴尤溪县参与闽学文化建设,图书馆正积极扮演“文化使者”的角色,将高校的学术资源与地方的文化底蕴紧密相连,共同为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图书馆/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