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服务发展│建筑工程学院:深耕乡建“主战场” 锻造育人“生力军”

发布时间:2025-11-08浏览次数:308

编者按:金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对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提出殷切期望。三明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地方发展作为重要使命。即日起,本专栏推出“立德树人 服务发展”系列报道,聚焦学校在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展现三明学院以特色发展服务福建高质量发展的担当与作为。

 

“当我们将书院飞檐的轮廓化作观鸟台的剪影,把窗棂纹样刻进围栏,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明溪县梓口坊村竣工的“梧竹小筑”观鸟点前,建筑学专业学生刘欣与这样分享她的乡建初体验。这正是建筑工程学院师生以专业智慧唤醒乡土记忆、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面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建筑工程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发展,通过组建多支实践团队,推动师生深入一线,携手两岸青年力量,将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让专业教育在服务乡村的实践中扎根结果。

守护乡土记忆,在青砖黛瓦间唤醒文化基因

“每一座古建筑都是一本活着的历史书,我们的任务就是读懂它、修复它、激活它。”古建保护团队负责人安显楼副教授这样强调。师生携带全站仪、无人机等设备,深入尤溪桂峰村、清流东坑村,系统测绘17座传统书院,并将调研成果创新运用于梓口坊村观鸟点设计,令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功能中焕发新生。

团队还围绕三明周边乡村文化特色,开展系列精准实践:优化荆东村门楼景观方案,增强村落辨识度;为西际村设计融合民俗元素的文创产品,推动乡土符号转化为产业资源;在长坊村打造伊秉绶书法文化展陈空间,实现“文化浸润”日常生活。

红色记忆的守护同样充满温度。红色建筑队跨越宁化、清流、永安等多地,运用科技手段守护红色遗迹。在宁化凤凰山长征出发地,队员操作无人机多光线拍摄旧址群;在龙岩古田会议旧址,借助激光测绘与BIM技术复刻革命圣地数字原貌;在清流卢坡岗村,倾听革命后代讲述历史,创作《烛光不灭》等红色剧本。“通过BIM技术重建革命圣地,让红色历史在数字世界中永生,这是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传承。”队长林宗泽说道。

注入智慧动能,在绿水青山间铺就科技之路

道路智能巡检实践队研发的智能水面垃圾识别系统,接入火山方舟AI大模型,实现垃圾自动识别与方案生成,大幅提升乡村水域治理效率。在沙县机场,轮式机器人搭载跑道病害巡检系统2.0,坑洞识别准确率达83.5%,效率较人工提升4倍。

针对高速大桥桥墩底部等巡检盲区,团队推出“无人机+筑慧眼APP”组合方案,AI算法自动识别裂缝、坑洞等病害,助力养路工效率提升3倍。“我们再也不用冒着危险爬桥墩了!”三元区养路工张师傅感慨道。

在古建保护领域,古韵青禾筑梦小队运用自主研发超声层析成像技术,对桂峰村玉泉书斋等木构件进行非破损检测,精准识别内部隐患,为科学修缮提供支撑。

汇聚两岸智慧,在乡建实践中共绘振兴蓝图

三年来,学院已联合台湾团队完成27个乡建乡创项目,形成了常态化合作机制。在第二届万寿岩两岸青年地景艺术创作周中,学院“兴启点”闽台乡建乡创设计服务团与来自11所高校的台湾青年携手,以乡村为舞台,共同创作完成“共生”蝴蝶装置、“捕风”风风艺术等多件作品,将创意深深扎根在乡土之中。

合作模式持续深化,从项目合作延伸到人才培养。2024年,学院9名毕业生正式签约加入闽台乡建乡创团队,实现“毕业即就业,实习即服务”。近年来,已有20余名学生通过“真题真做”实习项目,深入岩前、小蕉等乡村片区,开展老旧房屋改造与景观提升,在服务乡村中锤炼专业本领。

“台湾团队在乡村美学设计上的细腻表达,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创新的更多可能。”指导老师林银大副教授表示。这种合作不仅限于技术交流,更成为情感联结的纽带。参与合作的台湾屏东科技大学李兆祥同学感慨:“虽然来自海峡两岸,但我们都在为同一个美丽乡村梦想而努力。”

学院在服务乡村发展方面的努力获得了多方面认可,累计获省级以上荣誉10余项,2支团队入选全国重点团队,1支团队获评2024年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这些荣誉见证了师生们用脚步丈量乡土、用专业服务乡村的坚守与付出。

立足新征程,三明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将继续引导青年学子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把汗水洒在振兴征程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高校智慧与青春力量。

(建筑工程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