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三明日报|三明网】迁徙,为回归

发布时间:2025-11-11浏览次数:15

     湘黔滇旅行团横跨湘黔滇三省,行程1600余公里,其中步行1300公里,历时68天,于1938年4月28日平安抵达昆明,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图为湘黔滇旅行团行进中。

1940年7月,华北联大举行“中共十九周年抗战三周年联大周年”纪念大会。

福建永安是交通大学校友聚集地,也是交大师生内迁中转地之一。图为1943年2月21日,交大同学会永安会所落成纪念。

福建师范学校学生在永安大湖建造“抗战建国阵亡将士纪念碑”。

抗战期间,西南联大有1100余名学生投笔从戎,约占学生总数的14%。图为欢送从军同学。

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机械实习工厂。

长汀厦门大学阅览室。

●华司 诗苗 焰辉

著名作家宗璞以长篇小说叙事记录了当年西南联大内迁昆明办学的人和事,他在《东藏记》后记中写道:“在写作的过程中,曾和许多抗战时在昆明的亲友谈话,是他们热心地提供了花粉。他们中有些长者已经离去。我对他们深怀感谢。我希望,我所酿造的可以对得起花粉,对得起那段历史。”

历史是不容忘却的。11月8日,三明学院“中国高校抗战迁徙陈列馆”开馆,填补了全国这一领域专题场馆展览的空白。高校抗战迁徙不仅是“校址的移动”,更承载着教育救国、文化救亡的精神。陈列馆通过全景式呈现,对当下青年学生理解“教育坚守与民族存亡”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兼校史党史办主任、研究员汤涛说:“全景式一是体现了时间的全过程。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大学流亡西迁,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展览内容贯穿整个抗战14年的全过程。二是高校的全国性。陈列馆反映了抗战期间全国170多所大学迁徙过程和复校历史。”这些抗战迁徙高校包括1937年国民政府管辖的108所大学,西南联大、西北联大、交通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国立大学,也包括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燕京大学等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创办的21所各类学校,如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大学、华北联大、江淮大学等。抗战期间新诞生的49所大学,如中正大学、贵州大学、福建海疆学校等。

从福州乌石山到永安文庙、大湖再到三明狮子坑,前身为福建省立师范学校的三明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3年创办的全闽师范学堂。1938年3月,福建省立师范学校迁福建永安县。1942年,更名为福建省立永安师范学校。1945年抗战胜利后,留永安办学,后发展为三明学院。

这所历经120多年的学校,其迁徙演变的历程,同中国众多因抗战而迁徙的高校如出一辙。“图存·离骚·星火·复员”,中国高校抗战迁徙陈列馆四大板块,彰显了具有独特历史意义的高校抗战迁徙精神内核。

抗日流亡 教育救国

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自沈阳迁北平,成为第一所抗日流亡大学。1936年2月,工学院迁西安,成立东北大学西安分校。

1936年12月9日,东北大学参加西安学联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示威游行。张学良校长为保护学生不受伤害,紧急拦住游行队伍,郑重承诺:“请大家相信我,在一个星期内,我用事实答复你们的要求!”3天后,张学良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东北大学借用河南大学校舍设立东北大学办事处。1938年3月,东北大学迁至四川三台县,开启川北地区高教事业的先河,诞生首届研究生,形成3院12系。

1937年5月,东北大学改为国立大学。6月,文学院、法学院迁西安。1938年3月,文学院、法学院迁四川三台县;7月,工学院迁陕西城固,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合并组建西北工学院。

1946年3月,自四川三台县迁回辽宁沈阳复校。当地利用学校滞留师资、校舍、图书设备等筹办私立川北农工学院,发展成现在的四川师范大学和西华师范大学。

在全民族抗战期间,中国有三大抗战文化教育区域:一是华北地区,二是西南地区,三是东南地区。华北地区以延安为中心,西南地区以重庆、成都、贵阳、昆明为中心,东南地区以三明永安为中心。永安作为福建临时省会,成为东南的政治、教育和文化中心。仅从高等教育中心而言,永安有40%的福建高校,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福建省立农学院等在永安办学,上海交通大学在永安建立校友会中心。

抗战时期大学总体还在不断发展。抗战时期虽然条件艰苦,但这一时期是不少大学发展最好的阶段。如浙江大学在竺可桢带领下,在战火中成长壮大,一举成为最好的大学之一。李约瑟到贵州发现这么贫苦的地方居然有这么好的大学,惊讶之余,称赞其为东方剑桥,这也是浙大学子最为骄傲的时期。

三明学院办学120余年来,一以贯之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促使“中国抗战高校迁徙陈列馆”的诞生。这个陈列馆是厦门大学对口支援、华东师范大学沪明对口合作的一项重要文化成果,同时得到全国40多所高校的鼎力支持。这种支持是对三明学院创办陈列馆的致敬,也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纪念。

忠诚团结 坚持抗战

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创办于1936年6月陕西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前身为中央红军学校。1937年1月,迁陕西延安。1939年,总校迁往晋冀豫边区,先后在山西武乡县盘龙镇、黎城县西井镇,河北邢台县浆水镇办学,并在各根据地创办12所分校。毛泽东为抗日军政大学确立教育方针和校训。

有志知识青年从全国各地奔赴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6月1日,毛泽东、张闻天、陈云、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出席抗日军政大学建校三周年纪念大会,检阅学员队伍。1943年,总校迁回陕西绥德。1945年8月,抗大结束。1939年7月10日清晨,抗日军政大学学员们在蒙蒙细雨中踏上了挺进敌后办学的征程。抗日军政大学从战争学习战争,创造了世界军事教育史上的奇迹。在百团大战中,抗大学员组织6个见习团参加战斗,在各个指挥机关了解战役进展过程。抗大总校及其分校共培养10万余名军政干部,1955年授衔的将帅中,7位元帅、10位大将、29位上将曾在抗大学习或工作。

1939年秋,华北联大1500名师生穿越重重封锁,历时三个月,从延安抵达河北阜平城南庄晋察冀边区,被誉为“铁的文化纵队”。李公朴盛赞其为“是英雄的事业,是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华北联大提出“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口号,要求广大师生战斗化地生活,战斗化地工作,战斗化地学习,时刻保持着战备状态。华北联大六年间转移驻地23次,平均每三个月就要搬迁一次;121名师生牺牲,最年轻的只有17岁。与同时期的西南联大、西北联大相比,华北联大环境更为危险,条件更为艰苦,师生牺牲更为巨大,是一所真正在敌人炮火中生长的大学。

陕北公学1937年11月正式在延安成立。1938年7月,在陕西枸邑县成立分校。1939年1月,总校从延安迁枸邑县与分校合并;7月,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校为基础成立华北联合大学,迁晋察冀根据地;11月,留在延安的陕北公学师生恢复陕北公学。1941年9月,与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组建延安大学。1937年10月19日,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陕北公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抗日先锋队。毛泽东评价陕北公学:“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

艰苦卓绝 砥砺前行

1937年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号令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16日,西安临时大学开始迁陕西汉中。1938年4月,教育部令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1938年7月27日,教育部令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与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合并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仍设陕西城固县古路坝。

1939年8月,西北联大农学院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改组为国立西北农学院(勉县);西北联大文理、法商学院改组为国立西北大学;西北联大医学院改组为国立西北医学院(南郑县);西北联大教育学院(1938年7月改为师范学院),8月后改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0年始迁兰州,次年成立兰州分院,1944年11月全部迁完。

1945年抗战胜利后,西北大学(继承原北平大学文理法商学科)、西北工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农学院均留陕西继续办学。

1946年1月,教育部批准在天津恢复国立北洋大学。西北工学院部分师生、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等转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

高校内迁对中国抗战的胜利、开展抗日民主运动、恢复和发展战时高等教育、推动落后地区教育文化乃至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经过广大师生的努力,一所所高校终于迁移到较为安全的内地,大批珍贵的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免遭劫难,如浙大内迁时将极珍贵的218箱文澜阁《四库全书》安全带出。学校迁到内地者,大都恢复上课,“据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统计,……战事后迁入后方复课者七十七校。”

西南联大著名化学家杨石先先生回顾这段历史时感慨地说:“联大经历了怎样一个历史时期啊!科学人才和革命志士同时涌现,给联大历史带来了殊荣”,联大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是“因为师生们都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看不到对祖国明天丧失信心的情景。当时的条件很差,但恶劣的环境磨砺了大家的意志。同学们怀着中兴之志刻苦读书,许多人的论文是在茶馆里完成的”。

八闽高校 迁徙印痕

“中国高校抗战迁徙陈列馆”专门设立了“福建特色”板块。三明是重要的抗战高校迁徙地,1938年3月,三明学院的前身校——福建省立师范学校内迁三明永安,以枪杆、笔杆、锄杆的“三杆”教育创新,谱写了“爱国、担当、创新、坚韧”的战时教育华章。1945年台湾光复后,参与台湾教育重建的主要力量来自福建,其中包含了来自这所省立师范学校的300多位师生。作为一所有着抗战迁徙经历、又为台湾光复教育重建作出过贡献的学校,三明学院建成“中国高校抗战迁徙陈列馆”,并突出闽台板块,重温历史,缅怀先贤,激励师生——这是理所当然又责无旁贷的。

1937年12月24日,厦门大学内迁闽西长汀。从厦门到长汀800里,300余名师生走了20天。长汀八年,厦大师生乐观奋进,教学严谨,学风纯正,在1940年和1941年教育部举行的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学业竞赛中,厦大蝉联第一。1945年抗战胜利时,全校发展为4院15系,教授、副教授94人,学生1044人,被誉为“南方之强”。日寇攻占厦门后,派飞机轰炸骚扰长汀,厦大师生经常在课堂上听到警报声后紧急躲到防空洞中,如此来回。萨本栋校长向厦大师生发出号令:只要“未到‘最后一课’的时候”,就要努力于研究与学习,并将研究学术与培养技能当作“国魂所寄托的事业”。1940年11月9日,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专程到长汀视察厦大。看到厦大的发展,他高兴地说,“厦大有进步”“比其他大学可无逊色”。

2025年8月25日,以“共忆抗战岁月 永续山海弦歌”为主题的集美大学、大田县校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活动,在国家级抗战遗址——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第二集美学村”举行。

当晚,与会人员和大田当地师生、群众在抗战旧址广场观看沉浸式实景微短剧《学村往事》。该剧由集美大学音乐学院师生创排,生动再现了集美学校师生在烽火岁月中坚守教育、共赴国难的动人故事。

1938年,厦门沦陷后,爱国华侨陈嘉庚在家乡集美创办的学村时常遭到日军炮击和飞机的袭扰,陈嘉庚决定将学村各校迁走。集美水产航海、农林、商业三所高级职业学校约600名师生辗转迁移至大田县城,几个月后又遭日军战机轰炸。玉田村村民腾出宗祠、民居等,接纳了流离失所的师生,直至抗战胜利后学校回迁。

1940年11月,陈嘉庚先生还专程到大田视察集美学校,发表了《有枝才有花,有国才有家》的演讲,号召团结一致、抗战救国,勉励集美学子刻苦攻读、以学报国。在嘉庚先生的号召下,大田集美职业学校先后有202名师生投笔从戎,浴血抗日疆场。

抗战期间,多所大学迁徙至闽西北。其中,苏皖联合临时政治学院1942年夏迁三元县。1943年8月,与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江苏省立江苏学院。1946年,先后迁江苏扬州、徐州。1949年停办。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1940年创办于福建永安县。1946年2月,迁福州。1950年8月,并入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今上海音乐学院)。福建省立农学院1940年7月创办于福建永安县。1946年,迁福州。1951年,并入厦门大学。1952年,复校为福建农学院(今福建农林大学)。

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1937年,中国高校是108所,在校生是4万人;现在,中国高校3100多所,在校生4800多万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通过展览,让青年学生知晓中国的高等教育从哪里来,当今取得的成就,是多么的不容易。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5-11-08

    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1922685

    来源:三明日报

    时间:2025-11-08

    链接:http://smrb.smnet.com.cn/pc/layout/content/202511/08/content_175503.html

    来源:三明网

    时间:2025-11-08

    链接:https://www.smnet.com.cn/folder126/folder131/2025-11-07/5453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