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金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对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提出殷切期望。三明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地方发展作为重要使命。即日起,本专栏推出“立德树人 服务发展”系列报道,聚焦学校在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展现三明学院以特色发展服务福建高质量发展的担当与作为。
山海为卷,初心作笔。海峡理工学院将“立德树人”书写在壮阔的山海之间,把“服务发展”融入两岸融合的实践之中。一次次跨越海峡的“同窗情”,让闽台师生在粽香弥漫、月饼传情中感受“家的温度”;一批批“小海豚”志愿者十年接力,为乡村儿童点亮希望与梦想的灯塔;一场场学科竞赛的拼搏进取,汇聚成学院创新育人的动人篇章……海峡理工学院正以坚定的步伐,在新时代的育人征程上书写温暖而有力的答卷。
一、两岸“同窗情” ,搭建明台融合交流“连心桥”
近年来,学院不断深化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新路探索,持续创新闽台文化融合与情感认同路径,积极做实台湾教师在明工作与生活的便利服务,推动实现两岸师生心灵契合、情感融合。通过常态化、浸润式的文化交流,师生在亲切互动中增进理解,凝聚起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合力。如在中秋月圆之际,两岸师生携手制作冰皮月饼,在“博饼”与“投壶”的欢声笑语中共话团圆;在明台青年大学生文创作品大赛中,大陆学生聚焦“客家非遗”的创作与台湾学子展现“宝岛风情”的设计相映生辉,创意交融间深化了情感共鸣;在“青春之旅,情融两岸”音乐节上,两岸师生同唱一首歌,歌声传情、旋律融心,进一步筑牢了“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的共识。
同时,学院通过定期座谈、节日慰问等形式,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台湾教师,着力打造两岸教育融合的高地,营造温馨和谐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切实增强了台湾教师对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十年“小海豚”,游出乡村教育振兴“新航线”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学院明星团队“小海豚”从最初寥寥数人的志愿小队,成长为如今薪火相传的青春方阵,始终高举公益爱心支教旗帜,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这份始于初心的爱与责任,历经十年沉淀,在一代代队员心中愈发炽热。“我们将紧握接力棒,让这份爱与责任永远传递!”队长苏妍妍接过队旗时的誓言,道出了全体队员的共同心声。
面对山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小海豚”团队不断探索公益新路径,将爱心转化为可持续的精神滋养。他们精心打造并持续深化“夏日清扇”“暖冬义卖”等校园公益品牌,十年累计募集善款14万余元。涓涓细流,终汇江海——团队在山区小学建成多所“小海豚书屋”,精选捐赠优质图书10000余册,为孩子们点亮了阅读的灯塔。
十载春秋,步履不停。团队足迹跨越海峡,累计开展支教助学、关爱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300余场,惠及乡村儿童1.2万余人次。团队先后荣获共青团中央“七彩假期”志愿服务示范团队、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千校千项”优秀项目、福建省志愿服务优秀项目等省级以上荣誉30余项,先进事迹先后获学习强国、中国网、中国乡村振兴网、新福建客户端、东南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主流媒体报道80余次。
三、竞赛“强引擎”,激发创新人才培养“新动能”
作为学校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实践单位,海峡理工学院充分发挥对台合作交流的特色优势,构建“专业教师+行业导师+台湾专家”三位一体的竞赛指导机制,持续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潜能,助力他们在各类高水平赛事中屡创佳绩。
学院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创促用”,注重推动竞赛成果与地方需求深度融合。2016届财务管理专业校友杨水清带领“紫云·鸟生态”团队,依托明溪县紫云村丰富的鸟类资源,打造集观鸟旅游、乡村研学、生态农业于一体的观鸟产业链,协建28个观鸟村、57个观鸟站,为乡村带来增收超5300万元,带动就业689人,真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2023届环境设计专业校友董邱华将军旅历练中铸就的坚定意志融入创业实践,带领团队奔赴浙江安吉驻村80余天,打造苔藓艺术体验馆,其项目《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苔藓艺术体验馆及其业态链建设》荣获首届“两山杯”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意创业大赛特等奖,获创业奖金100万元,展现出了理工学子服务乡村、敢闯会创的过硬本领。
站在新的起点,海峡理工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在两岸融合中传递温情力量,在乡村振兴中坚守教育初心,在人才培养中锻造硬核实力,为谱写福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力量!
(海峡理工学院/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