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弦歌·宁化采风”苏区红色音乐的新时代传承:三明学院教学与音乐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2025-08-25
阅读人次: 10

2025年8月22日至8月23日,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八闽红脉·烽火弦歌”暑期社会实践团怀揣着崇敬与期待,抵达了红军万里长征的出发地宁化,开展了“烽火弦歌·宁化采风——红色音乐创作与苏区抗战精神寻访实践”活动。

一、万里长征路,宁化第一步

实践队成员们到达的第一站是宁化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作为福建省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红色场馆,在红色研学、爱国主题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的重要孕育地。踏入纪念馆,实践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讲解员的细致讲解,配合详实的图文资料,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宁化作为苏区坚实后盾的关键作用。在苏区时期,宁化人民怀着对革命的忠诚,踊跃捐粮送物,为红军提供了强大的物资保障,成为革命事业的坚强支柱。

在“万里长征第一步”展区,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宁化作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主要出发地之一的独特历史地位。展柜中的珍贵历史文物,无声诉说着红军战士们的坚定信念和无畏勇气,《如梦令·元旦》更是生动的再现了当年的场景,让实践队员们体会到长征“第一步”的历史重量。

在“红色宁化”展区,队员们回顾了宁化县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辉煌篇章,感受了当地人民为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而“宁化英烈”展区则通过展示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和遗物,向所有在长征中献出宝贵生命的宁化籍烈士致以最高的敬意。

“军号嘹亮-中国红色军号陈列”主题展集中展示宁化苏区对中国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展现宁化作为中央红军长征最远出发地的历史地位。专题展是目前国内唯一以军号为题材的专题陈列,展陈以宁化县革命纪念馆藏国家一级文物《中国工农红军军号谱》为切入点,系统展示军号在人民军队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二、红土连客乡:乡镇遗址与客家印记

客家祖地位于宁化县石壁镇石壁村。石壁人原本为古中原汉人,从东晋开始,受战乱、饥荒、等原因影响,大批中原汉人居家南迁。唐宋时期,南迁汉人一度汇聚石壁,蔚为壮观。久之,抵触闽赣交界地武夷山东麓,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遂为客家祖地,是客家人的摇篮,有“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之谓。

在红军长征途中,也留下许多客家儿女与红军并肩作战、支援革命的动人故事,宁化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四个主要出发地之一,当时全县仅13万多人口,就有1.3万多客家子弟参加红军。平均每十人中就有一人投身革命,许多客家青年告别家乡和亲人跟随红军踏上长征路。他们中不少人在湘江战役等惨烈战斗中牺牲,用生命践行了忠诚担当的客家精神,比如石壁镇的客家青年赖玉光,瞒着家人报名参军,临行前只给母亲留下一句等打胜仗就回来,最终牺牲在长征途中。

淮土镇是宁化红军长征出发的主要区域之一,当年有大量客家子弟从这里跟随红军踏上长征路,镇内留存有红军集结实施相关的旧址。这些地方曾是红军出发前动员、整编的场所,见证了客家儿女踊跃参军,投身革命的历史场景。

三黄村是宁化县曹坊镇,下辖村,位于曹坊镇南端,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也是宁化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该党支部的成立,标志着宁化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党的直接领导,成为宁化红色革命的起点。

此次实践活动让队员们深入了解了长征历史,感悟长征精神,也为实践队成员们的红色音乐创作实践提供了灵感与史料。队员们在一座座红色遗址中聆听到了长征精神的脉搏———从三黄村党支部旧址的煤油灯里,看到了革命火种的微光:从凤凰山村的红军古道上,感受到了军民同行的坚定;从客家祖地与红色遗址的相交辉映中,读懂了家国情怀的传承。这些让我们明白,长征精神从未远去,他藏在历史的细节里,融在这片土地的记忆中。当前,我们正致力于运用人工智能作曲技术创作新时代的红色歌曲,使革命老区的故事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生动呈现,将红色故事以鲜活的形象代代相传。未来,我们青年学子会带着这份感悟与信念,充分运用本专业“以文化人”的优势,传唱红色故事,传承长征精神。

(教育与音乐学院/供稿)

SMCSEM      smcsem.weibo.com

版权所有:教育与音乐学院(闽ICP备09009580号)

地 址: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荆东路25号 邮 编:365004